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PPT

[课件]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PPT


案例四: 张x,女,15岁,成绩优秀。性格内向。 皮肤白皙,高挑匀称的身材。耳边有一处 面积不大的红色疙瘩(她爸爸脸上也有一 块儿)。以前自己不太注意,但是自从上 了初三,尽管学习更紧了,但一直在关注 自己脸。为什么其他同学没有?自己的脸 上为什么会长这个难看的小疙瘩?自己是 不是太难看了?总是在不断地照镜子,反 复地问妈妈这些问题。
案例五: 刘XX,女,16岁,高一年级,成绩 中上游,智力较好,可是自从上了高中 就害怕考试,一到考试就发慌,紧张。 找各种借口请假逃避考试。尤其是在考 场中,更为紧张,明明知道老师讲过的 题,但就是答不出来,所以就更加紧张。 为此感到特别苦恼。
常见障碍性心理问题的鉴别
1、发现和界定心理问题 2、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 3、心理辅导中对问题的确认和分析
案例二: 莫XX,女,小学三年级,成绩一般, 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自我为中心, 虽说是个女孩子,可个性却一点不像女 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 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 号。她学习基础不够扎实,想学却不勤 奋,有目标却缺乏毅力。
案例三: 李X,男,初二,成绩中等,智 力可以,自尊心较强,但有时又有自 卑感,做事经常情绪化,喜欢表现自 己,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对自己要求 很不严,做事随意性大。老师让他做 的事,家长叫他干的事他置之不理。
开放性(目标是开放的,重在发展和预 防);主体性(学生是成长与发展的主体, 主动的过程)。 优势:团体沟通是多向的,收获是多方的
二、正确解决常见发展性心理问题
1、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 2、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自卑与自负 心理的克服 3、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情绪 4、帮助学生破解青春期烦恼 5、帮助学生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
案例一: 四年级学生,男11岁。该生虽很然聪明,学 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很怪,不爱帮助他人,很贪 玩,特别是内心思想活动与正常的孩子不同,有 时还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行。 1.该生穿戴整齐,卫生好,但却很少关心他人。 2.学习成绩好,但思维总爱走极端,看不到生活中 到处都充满关爱。课上老师问,平时在家里谁最 心你,最爱你?他举手回答说;“没有”,老师 说:你的父母不关心你、不爱你?他却说:“他 们对我太严了,我都快要窒息了,我也要自由 啊!” 3.有时在班级还拉帮结伙制造一些事端。
1、何谓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况下人体在交往中通过 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 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 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2、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及优势
特点:活动性(强调体验和感悟);
2、幼、小智力活动特点
①直观----操作性 这一特性主要由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水平决定。 ②指导---模仿性 这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他们学习活 动的依赖性及活动方式的未定型性(即可塑性) ,说 明教师在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③基础---再现性 它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实质性特征
3、学习辅导
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指导。 ②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力求方法上的有效性,经常提出在模仿上的创 新要求。 ③帮助学生通过课内、外多种渠道较深刻的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获取一 定的结论。
4、幼、小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 ①学习习惯的种类 A 与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如:用脑习惯、用眼习惯、书写习惯、 读书的正确姿态、书包的背法 B 与认知有关的习惯。如:专心听讲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 惯、有规律的作息的习惯、预习复习习惯、带着问题阅读习惯 C、与个性有关的习惯。如:粗心、马虎、拖拉、慢条斯理、作业 依赖家长、胆小不敢问问题等都是与个性有关的不良学习习惯。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 • • • 学习辅导 人格辅导 生活辅导 职业辅导
第二部分 中小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心理发 展特点 二、各阶段常见发展性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心理发 展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幼、小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或是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 是新的,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还要有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威胁,纪律的 约束,这一切构成了儿童心理上将要面临的异常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新教师心理 健康教育培 训
第一部分: 解读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部分: 中小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部分: 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部分 解读心理健康教育
一、健康新理念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健康新理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1、健康的概念 WHO于1989年重新界定,认为:“一 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性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一个 完全健康的人。” 2、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 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其核心是自尊,心理 健康与否往往来自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客观 环境仅是作为影响因素而存在。
3、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调节能力 4、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敬业:学习 乐群:人际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 自我修养: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马 斯 洛 需 要 层 次 理 论
生理需要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孕期卫生,生理疾病等。 ◊心理因素: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矛盾与 冲突、压力与应激、心理挫折、不良性格。 ◊家庭因素:家庭解体、家庭不和、亲子关系紧 张、家长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因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教师错误的 教育方式与方法;不良的师生关系;班集体 中不良环境与风气的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大众传媒与社会 风气;社区环境(人口密度、绿化程度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