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心理学第三章的简答论述

体育心理学第三章的简答论述

五、简答题
1、简述本体运动感知觉的辅助训练方法。

答: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

如以右手推铅球为例,在学推铅球最后用力的动作时,用六个字来说明推铅球的顺序:蹬右腿、转右宽、挺胸、撑左侧、推右臂、拨球,既能感觉身体运动和位置的变化,又使学生容易记忆并引起相应运动表象。

2、表象与想象在体育运动中有什么作用?
答:1.帮助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动作;2.辅助运动技能练习;3.改正错误动作,解决疑难问题;4.学习和练习行动策略;5.集中注意,建立信心。

表象和想象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创造想象是运动技术、战术创造和运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在激烈的对抗性的比赛中,场上情境瞬息万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如果运动员、教练员缺乏想象力,缺乏预见性,一味因循守旧,就很难在技术、能力和战术水平上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二)通过想象训练,可以降低运动员赛前的焦虑水平,培养运动员的情绪稳定性,有助于树立必胜的信心,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例如前苏联一位著名的短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十几分钟里,独坐于喧闹的赛场一隅,想象自己在杨柳依依安静的湖边垂钓,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放松。

运动训练中要注重表象训练,这样有助于我们对专项运动技能形成动作记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力量训练中要注重表象训练,加强意识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建立起神经肌肉连接,提高力量训练效果。

3、情绪和情感对体育运动有哪几方面的影响?
答:有两方面影响:1.增力性:在情绪发生时,机体的循环,呼吸和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变化是相互协调的,对体育活动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运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和氧化供应增加、血糖分解释放能量等,这正是肌肉收缩所需的,所有这些都是与身体活动相适应,起到动员有机体以胜任剧烈身体活动的作用。

2.减力性:强烈的情绪状态影响人知觉和动作的准确性,影响动力定型自动流畅的再现,从而使运动操作水平下降。

当然,情绪是产生增力效应还是减力效应还取决于情绪的性质。

4、简述情绪调控的几种方法。

答:1.呼吸调节法。

当情绪过度紧张是,常有呼吸短促想象,这是可以才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降低情绪的兴奋性,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情绪低落时,也可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有助于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2.暗示调节法。

在比赛之前和比赛之中,学生可以用积极语言代替消极词语,分析对手情况,制定战术,树立信心。

如用“我很镇静”代替“我不紧张”等等。

3.音乐调节法。

学生赛前如果有异常情绪表现,听一段有节奏的轻音乐或喜爱的歌曲,往往能得到情绪的良好效果。

4.自我宣泄法。

在心理过度紧张时,可通过身体活动,如轻轻活动手脚、跺跺脚、喊一声,以及搓手、擦脸等,伴之以一定的自我暗示将紧张渲泄出来。

六、论述题
1.论述表象训练的理论机制。

答:表象训练的理论:1.念动现象及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由于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人们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运动动作,从而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至有关肌肉,往往会引起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这种神经肌肉运动模式与实际做动作时的神经肌肉运动模式相似。

这就使得通过念动练习来改善运动技能成为可能。

2.符号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表象训练之所以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是因为人在运动表象时对某任务各动作序列进行了符号练习,在练习中,可以排除错误动作,熟悉动作的时间、空间特征、预见到动作的结果。

也可在大脑内建立或巩固动作图式,将动作编译为符号部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次练习即认识编码,建立有用的图式,消退无用的图式,发展最佳的图式,从而使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2.以某项具体运动项目为例,设计一份表象训练的具体指导语。

答:下面是个乒乓球运动员进行表象练习的自我指示语:1.自然放松5分钟。

2.活化动员:我已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我的头脑清醒,注意集中,全
身充满力量,准备投入新的工作。

3.表象练习:我正在清晰地想象训练的情境。

先看优秀学生正手攻球的动作,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第三十板。

球台、同伴、教练以及各种声音。

教练正站在对面给我发球,我应特别注意向优秀学生学习,调整好引拍,挥拍方向、用力程度、击球部位、重心交换、步法移动、放松和紧张的配合以及还原动作。

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第一百五十板。

以右手推铅球为例,在教授推铅球最后用力的动作时,用六个字来说明推铅球的顺序:蹬右腿、转右宽、挺胸、撑左侧、推右臂、拨球,这就是表象训练的指导语,使学生容易记忆并引起相应运动表象。

3.论述体育活动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答:体育活动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1.自我效能的研究途径和测量方法;A不同的自我效能水平者在应激情况下的行为表现差异。

B慢性疾病患者和伤残人通过体育锻炼自我效能发生的变化。

C正常成年人和儿童通过对体育运动自我效能发生的变化。

D通过自我效能预测运动表现和成绩。

E 自我效能与个体对工作任务胜任感和控制感的关系。

2.研究结果,有关体育活动对自我效能影响的研究都是考察被试对自己身体自我效能的变化。

3.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知觉一旦升华为自我效能信念,就会较稳定地存在于个体的自我概念体系之中,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4.论述体育与个性的关系。

答:对体育运动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怀疑论”和“相信论”。

“怀疑论者”认为:“个性特征对解释和预测运动员和非运动员之间的差异、运动员运动水平之间的差异和运动员从事的不同运动想项目,几乎不具有任何意义”相反,“相信论者”坚持某些个性特征适用于选拔运动员和不同运动项目的要求。

上述两种观点谁对谁错,目前还不能完全下结论。

名词解释:
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锻炼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

4.本体运动感知觉:运动者对自身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是运动者的综合运动觉、平衡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信息经过分析之后获得的复杂知觉。

5.动机: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6.诱因:指能引起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

7.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8.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有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9.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及以后的再现(回忆或再认)的心理过程
10心理建设: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地发展。

11.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12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13.气质:是与人的脾气有关的人格特征。

14.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15.表象训练: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