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13-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13-沈从文
2、一曲爱与美的人情与人性的颂歌
《边城》的主线是一个哀婉动人、和谐
恬静的爱情故事。 翠翠的纯真专一 傩送的热情正直 老船工的慈爱善良 船总顺顺的大度
美好的道德品性
作者本意不仅在于描写爱情的曲折过程
和人事的纠葛,而是力图围绕这个故事, 通过对男女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情 和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和民俗风情的细 致镂刻,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的健康、 优美和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三、文学图景:湘西与都市的对立
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以其独
特的“生命哲学”和追求“自然人性” 的审美选择,构筑起自己的小说世界。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
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 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 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 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 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第十二章 赤子其人:沈从文
一、传奇人生
沈从文 (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湘西 凤凰县人。 顽童与小兵 —— 作家——教授—— 文物学家
1、湘西岁月 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省西部的凤凰县,原
名沈岳焕。 6 岁入私塾读书,贪玩,逃课。后 到新式小学读书,依然如此。 1917 年秋自县第一小学高小毕业。这是他最后 学历。8月入地方军队当兵。 1918 年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 与沅水流域一带。 期间改名为从文。军队覆 灭,归家。
2、都市:病态文明景观
沈从文较多地看到现
代都市文明和文化的 缺憾,尤其是都市人 性异化的现象, 如: 《绅士的太太》 、 《八骏图》 、《某 夫妇》 、《都市一 妇人》。
3、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
情展示了一个自然 人性的“湘西世 界”,并以此作为 病态都市世界的具 体对立参照物。
白塔在小说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的关节点上出现,使小说有一种内在的 节奏与超乎故事之外的神蕴。
五、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质
1、小说“结构多变化” ,追求文体的自由性。 2 、小说叙事结构的变化,往往包含着对整个
人生、时代的根本性思考 。 3 、语言流动、明澈、多彩,比起五四语言来, 沈从文融汇多种语言资源(湘西口语、五四白 话文、文言文、经文等)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 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 走到城外庙里去。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 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 空地广阔,因此均为小手工业工人所利 用。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 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
2、北京寻梦 1922 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到北京,升学未成,
从出生地来看 从文化传统影响来看 从社会观和文化价值观看 “乡下”与“城市”:乡下与城市是对立的,
乡下是自然的代称,它是原始的,自然的,未 经规范的;所有生命,皆遵循自然的法则,强 胜弱汰;而都市则代表着现代文明,它虚伪, 诡诈、物质化,有违自然人性 。
沈从文的文学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在郁达夫、徐志摩等鼓励下自学写作。 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 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5—1927年间发表作品一百七十余篇,出版 诗文合集《鸭子》及小说集《蜜柑》。
3、上海及青岛生活 1928 年从北京到上海。与
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 和《人间》杂志。 1929 年去上海中国公学任 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这时期的作品集为《鸭 子》、《旅店 及其他》 等。 1930 年后赴武汉大学执教。 1931 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 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 湖南。 1931 年至 1933 年在青岛大 学任文学院讲师;
杨振声合编《大公报· 文艺副刊》,创作《边城》。 1934回到阔别十年的湘西老家。创作《湘行散记》。 1931-1937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 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南下。1938年春,到昆明,
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 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创作《长河》。 1946 年返回北平,在北京大学任教。任《文学 周刊》,《经世报》、《平明日报》和《大公 报》文学副刊的主编。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 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 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六、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1、远离时代主流的文学
价值追求 2、对乡土中国的关注: 民族性的思考 3、从容、静穆的民族文 化品格的追寻 4、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
【思考题】
1 、试析京派小说的
基本特征。 2 、试评沈从文《边 城》的艺术特色。 3 、结合具体作品, 比较评析沈从文湘西 与都市艺术世界的文 化内涵。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
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 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 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 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 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 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张兆和
4、再到北京 1933 年 9 月 9 日,与张兆和在北平结婚。同月 23 日,与
一是反对将文学纳入
商业或政治的功利圈, 以文学观照和重建社 会道德 二是以文学启示生命, 即通过文学唤起人的 感觉、想象,让人重 新体验思考和发现生 活。
近些年来,对于各种事业从比较上皆证明这个
民族已十分落后,然而对于十年来的新兴国语 文学,却似乎还常有一部分年青人怀了最大的 希望,皆以为这个民族的组织力、道德与勇敢 诚朴精神,正在崩溃和腐烂,在这腐烂崩溃过 程中,必然有伟大的作品产生。这种伟大文学 作品,一方面记录了这时代广泛苦闷的姿态, 一面也就将显示出民族复兴的健康与快乐生机。 伟大作品的产生,不在作家如何聪明,如何骄 傲,如何自以为伟大,与如何善于标榜成名, 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作家诚实的去做。 《文学者的态度》
【参考书目】
1、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
店,1985年版。 2、金介甫,《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 版公司,2005年。 3、《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1、创作分期
A、创作前期: 1924 年 —1927 年,主要写到
北京后的碰壁、遭遇,受到的冷眼,主要是 对生活的回忆,重在叙述人生经历。喜悦的、 甜蜜的和厌恶的、憎恨的两种感情倾向都有。 代表作《鸭子》、《蜜柑》等。 B、创作中期: 1927 年 —1931 年。由不成熟 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题材范 围广,个人经历,乡村、都市都写。《柏 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太》 等 C、成熟期: 1931 年 —1947 年。视野所关注 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 《边城》、《长河》等代表作问世。
“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
术界人士。他们都认为,沈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 些人还说鲁迅如果算主将,那么沈从文 可以排在下面。‛
金介甫《沈从文传引言》
二、“乡下人”意识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
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 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 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 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 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 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这乡下人又因为从 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 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 点点人生经验。‛ 《习作选集代序》
主人公翠翠是作者
理想中爱与美的极 致,清纯质朴美丽。 天保兄弟的勇敢、 豁达和对爱情的忠 诚;船总顺顺的急 公好义,办事公 道。
3、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边地的风景 和风俗美 4、《边城》与写意小说
抒情小说和写意小说的区别:前者创造
的是情感,后者创造的是意境,抒情往 往直抒胸臆,写意则讲究含蓄、节制; 前者突出人物心灵感受和情感反应,后 者则要使情意客体化,通过移情作用使 小说中的事物具有情意。
①人物意象化
A和谐性:
即人物与生活环境的
和谐一致
B抽象性:
即人物的类型化或符
号化
C叠加性:指不同人
物的个性之间或者不 同人物的经历某种近 乎重复的关系。 D 隐喻性:即某一意 象和人物构成对应和 隐喻,象征着更高的 抽象意义
②意念结构化
A以意念为结构核心 B以意象的叠加为结构线索
6、沉潜与再浮出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6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专著。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 去世。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 几十个国家所翻译。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的原则 大部分小说中的故事和 人物,都被置于一种原 始封闭的社会背景下, 一种被净化了的环境里。 《萧萧》、 《月下小 景》 、《柏子》
四、《边城》:支撑湘西世界的柱石
1、创作动机
汪曾祺 说:‚‘边
城’不只是一个地理 概念,意思不是说这 是个边地的小城。这 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 文化概念。‘边城’ 是大城市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