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一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21年高一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21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桑梓.(zǐ)遒劲.(jìng)憎.(zèng)恨不啻.(chì)B、沉湎.(miǎn) 给.(gěi)予纤.(xiān)巧倔.(juè)强C、四肢百骸.(hái) 瞠.(chēng)目结舌不露.(lòu)声色恪.(kè)尽职守D、入不敷.(fū)出怨天尤.(yóu)人汗流浃.(jiā)背侘傺.(chì)无聊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发轫缔造决择翱翔B、急躁战栗甄别狭隘C、势不两立战战兢兢不容商榷苟廷残喘D、魂牵梦萦良辰美景根深缔固方兴未艾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印尼海峡后的第五天,一名孕妇被发现,她在饥饿、寒冷中漂流多天,▁▁▁▁▁依然清醒。

②朋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酒,本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

关某却▁▁▁▁▁用事,因为开玩笑言语不和居然把朋友打成重伤。

③《看见》这本书不是一本游记,而是一个精神疆域▁▁▁▁▁的知识分子的思考录。

A、神志意气辽阔B、神智义气辽阔C、神志意气寥廓D、神智义气寥廓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B、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C、《全唐诗》是清初编修的唐代诗歌总集,共收录四万多首诗歌,洋洋大观,波澜壮阔....,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D、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美国NBA赛场上出色的表现已成为年轻人的美谈,大家弹冠相庆....,希望它能再接再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B 、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唱悲怆,即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C、我们能否培养会学习、会生存等素质全面的学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管理。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B 、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C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安、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D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然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D、彰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欲盖弥彰.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B、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圣人之所以..为愚..为圣,愚人之所以C、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于①青,取之于.蓝②水为之而寒于.水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甚至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

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

暗示才耐人寻味。

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

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

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9.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

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每小题3分)范正辞,太平兴国中,以饶州多滞讼,选知州事。

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

会诏令料.州兵送京,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

兴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

兴敢扇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

”上壮其敢断,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

饶州民甘绍者,为群盗所掠,州扑系十四人,狱具.将死。

正辞案.部至,引问之,囚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

既而民有告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掩扑之。

盗觉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

贼控弦持槊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余贼渡江散走。

被伤者尚有余息,旁得所弃赃,按其奸状伏法,十四人皆得释。

此吾乡里事,而.郡人多不闻之。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胥吏坐淹.狱停职者淹:滞留B.会诏令料.州兵送京料:挑选C.狱具.将死具:具结D.正辞案.部至案:案情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至则.宿系皆决遣之②此吾乡里事,而.郡人多不闻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两个“则”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B.两个“则”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C.两个“则”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D.两个“则”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14.下列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范正辞被选做问题很多的饶州知州,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善于断案的才能。

B.选兵进京一事中,范正辞杀人失当且强言抗辩,被贬官充任副使。

C.范正辞明察冤狱,使因甘绍案被判死刑的14名蒙冤者全部获释。

D.范正辞不仅办案目光敏锐,指挥有方,且临敌勇毅果敢,武艺高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28分)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盗觉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