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的形式
我国儿歌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
他们至今仍是儿歌作家们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的形式。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
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
它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
印度作家泰戈尔认为:“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
”(泰戈尔《我的童年》)可见摇篮曲中饱含着长辈对下一代的最美好、最温暖的感情。
生活中的摇篮曲,或是流传多年的传统儿歌,如印尼民歌《宝贝》等;或是由诗人编创的,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等;或是吟唱者的即兴创作,如四川的、《觉觉喽》等。
但创作的摇篮曲一般都有明确含义,而且讲究艺术技巧。
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
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
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摇篮曲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耍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量的是幼儿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两个以上幼儿的游戏歌,它们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游戏歌的形式也极富变化,在儿歌中占的比重也大,是儿童口头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儿歌。
它的特点就在于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由于儿童游戏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反映方式,游戏儿歌就必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域特色。
它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多彩。
(三)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儿歌。
它把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
它将数字教学、知识教育包融在有趣的形象描述之中,使儿童由此逐步学会概括和抽象。
在数数歌中,有的是教儿童认识数序的,如传统儿歌《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 有的数数歌不仅培养儿童的数序观念,还训练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传统儿歌《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是随着蛤蟆数目的增长而成倍增长的。
因此,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初步运算能力,而且还起到训练儿童思维敏捷、准确表达语言的作用。
有的数数歌既有数,又有其它方面的知识。
如滕毓旭的《手指头》:“一个指头按电钮,两个指头拣豆豆,三个指头解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五个指头握一起,攥个拳头有劲头。
”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练习数数,而且还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两手的用途。
有的数数歌除能用来进行知识教育外,还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数数歌的特点是: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四)问答歌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儿歌。
例如,朱晋杰的《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
/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
/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
/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
”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李海松的《什么船儿》:“什么船儿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什么船儿水上飞?什么船儿冰海走?/宇宙飞船上月球,潜水艇儿海底游,气垫船儿水上飞,破冰船儿冰海走。
”采用了多问多答的形式。
问答歌的特点就在问答。
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点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问答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自问自答,也有二人对诵,或者一人发问、多人对答。
许多问答歌中的问和答可以延伸,由问者不断提出问题,对方不断回答,直到问完或答不出为止。
(五)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
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相连。
这类儿歌大都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但节奏韵律感极强。
如金波的《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也有具有一定意义的连锁调。
如《做习题》:“小调皮,做习题。
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
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
学文化,怕动脑,看你怎么学得好?”儿歌中描述了一个不愿学文化的调皮儿童的形象,告诫儿童如果怕动脑筋是学不好文化的。
传统儿歌中还有一种连锁调与问答调的结合体,兼具两类形式的特点,且前后句变化迅速连贯,谐音相连,颇具情趣,对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十分有益。
总之,连锁调这类儿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特色。
它的特点是:“随韵接合”,易唱易记。
(六)拗口令
拗口令,也称绕口令或急口令。
它是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联缀成有一定意义的儿歌,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的。
传统的拗口令有多句式的,如常见的《四和十》这首儿歌,就是专门用来区别声母“s、sh”的发音的,同时告诉儿童错误发音的毛病所在。
也有一句式和对偶式的,多数无明确的意义,只以训练儿童的发音为目的。
如“门上吊刀刀倒吊”属一句式,训练儿童“dao”与“diao”这两个音节的发音;而“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则是训练儿童区别“葡萄”与“不吐”这两组音节的。
新编的绕口令大都采用传统的形式,并在其中贯穿一定的教育内容。
如钱德慈的《夸骆驼》:“骆驼驮着货,货用骆驼驮。
伯伯牵骆驼,一个跟一个。
穿过大沙漠,不怕渴和热。
伯伯夸骆驼,干活真不错。
”目的在于训练儿童区别每一句句尾字的读音,同时劝诫儿童干工作要像骆驼一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拗口令绕弯、咬嘴,又要求读得快,重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
为了读得又快又准,儿童常常有意反复念读,一旦能顺畅地念诵便会感到巨大的快乐和满足。
(七)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
它以表面的荒诞暗衬、揭示事物的本质,其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这类儿歌幽默诙谐,可使儿童轻松愉快,也可训练儿童辨别事物的能力。
如河南的儿歌《小槐树》:“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
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个饿老雕,小老鼠拉个大狸猫,你说好笑不好笑。
” 有的作者在这一形式的儿歌中注入有关知识,成为启发教育儿童的短歌。
像张继楼的《错了歌》就属此类。
颠倒歌以违反常规的描写,表达出在常规中难以表达的事理,适合儿童好奇快乐的天性。
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内容机智,联想丰富。
(八)字头歌
字头歌是指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多以“子”、“头”、“儿”作为每句结尾的儿歌形式。
像夏晓红的《猴子搭戏台子》:“小猴搭起戏台子,穿起一条小裙子,引出两头小狮子,舞起三个响铃子,穿过四个小圈子,抛起五顶小帽子,叠起六把小椅子,摆起七张小桌子,转动八个小盘子,挂起九面小旗子,变出十个小果子,人人都夸小猴子。
”它是一首以“子”字做尾字的字头歌。
这首字头歌的妙处不仅在于成功的“子”字尾,而且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形象描写,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把动词、数字和量词组织其中,具有丰富的认知内涵。
字头歌以其独特的句尾区别于其他类型儿歌,受到儿童的欢迎。
(九)谜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