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
第2章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
3.数数歌:
这是一种按照数序,结合具体事物造成句子的儿 歌。 如《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4.问答歌(对歌)
是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儿歌。 形式是用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描述儿童可感知的 事物,启发儿童的想象与思维,培养他们比较、 鉴别事物的能力。如: 你姓啥 ?我姓黄。 什么黄?草头黄。 什么草?……
1.摇篮曲 2.游戏歌 3.数数歌 4.问答歌 5.绕口令 6.连锁调 7.谜语歌 8.颠倒歌 9.字头歌
1.摇篮曲
又称摇篮歌、催眠曲,是人的一生中最早 接触的文学样式。
如:克劳谛乌作词、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
见《少儿歌曲》114页或《声乐》79页。
付林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摇篮曲》见《声 乐》95页。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艺术形式
• 一、儿歌的分类
1、从来源看,分为民间流传的儿歌和作家 创作的儿歌。 2、从内容看,分为知识儿歌和生活儿歌。 3、从行数格式看,分为四句为一首的“绝 句型儿歌和行数自由的儿歌。 4、从每行字数的句式看,分为整齐的三言、 四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杂音。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5.连锁调(连珠体、连句、衔尾式)
特点: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 作为下句的开头,随韵接合,环环相扣,一气 呵成。 传统儿歌中的连锁调,歌词往往不完整,没 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连用谐音,节奏
鲜明,韵律感极强,生动有趣,顺口易记。
如:《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老妖婆, 心最毒,骗过唐僧和老猪。 唐僧老猪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如:《铜钉亮晶晶》
青石钣,石板青, 青石板上钉铜钉, 铜钉亮晶晶, 朝我眨眼睛。
事谜:没在手的时候,抢着要它; 到了手的时候,又要扔它。 (答一体育运动) 动作谜:十个和尚拉袋口, 五个和尚往里走。 (答一生活动作) 字谜:有心不快,有水太满, 长草难除,见食可餐。 (答一字) 人名谜:赤壁之战(答两个人名) 地名谜:三伏天穿棉袄 三九天穿背心 (答两个地名)
8.字头歌:
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儿歌形式。这种儿歌是每句 最后一字几乎相同,一韵到底,语言亲切而风 趣,有很强的韵律感,深受婴幼儿喜爱。如:
谁在水里穿裙子,金鱼在水里穿裙子。 谁在天上推剪子,小燕在天上推剪子。 谁在草丛扯锯子?螳螂在草丛扯锯子。 谁在屋角织网子?蜘蛛在屋角织网子。
9.谜语歌 是以歌谣形式作谜面的谜语。 古人将谜”解释为“隐语” ,即把本体隐蔽起来, 运用比喻影射或暗示本体的特征。
如:《高高山上一条藤》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定藤停铜铃停。
7.颠倒歌(错了歌、古怪歌、滑稽歌) 有意把事物的真相颠倒过来,说得跟 实际相反,这就产生了离奇、诙谐的 效果,荒唐可笑,孩子们觉得很开心。 如《四川儿歌》: 河里石头滚上坡, 先生我,后生哥, 生了妈妈生外婆, ……
东北民歌《摇篮曲》见《声乐》87页。
2.游戏歌:
形式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 婴幼儿边游戏, 边唱和谐优美的歌谣,有益于身心健康,增长 知识。如:
斗虫虫, 虫虫咬手,两箩麦,三箩打大麦。 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 麦子好,麦子多,磨面做馍馍。 馍馍甜,馍馍香,大家都来尝。 噼噼啪,噼噼啪,……
6.绕口令(拗口令、急口令)
含义:是利用一些读音相近的字词造成语音拗 口的儿歌。
特点:由于语音拗口,却又要求清晰, 正确、流畅地念出,稍不留意就会读错 或念不下去,引人发笑;当读得又快又 准确时,又产生极大的快感。 功能:结构巧妙,短小活泼,读来拗口 易错,听来幽默风趣,可训练幼儿口齿 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能力。 既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又是促进婴 幼儿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