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疳证(中医儿科学)

疳证(中医儿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饮食失调、喂养不当、疾病 影响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受损,气液 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 失于濡养而成。
1.喂养不当
●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包括乳食太过和乳食 不及两方面。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若乳食无 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 食物内停,损伤脾胃,积久不愈,影响气血生化而成疳证。若因 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挑食,则 致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全身,日渐消瘦成疳。
●(2)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腕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 征。无形体消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主证重在辨轻重, 应以八纲辨证为主;兼证应分清所累及脏腑, 宜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还应注意辨别病因。
(1)辨轻重
●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辨别。初期病见面黄发疏,食欲不 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易发脾气,此时病尚轻浅,未涉他脏, 称为疳气;病情进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 卧不宁,此为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疳积;病情进一 步进展,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 萎靡,为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干疳,此期极易发生脱证,危及 生命。
2.疾病影响
●小儿长期吐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后失调,或失治、误治, 药物损伤,或肠道虫证,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 肌肉失养,形体消瘦,日久成疳。
3.禀赋不足
●若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或孕母多病,或药物损 伤胎元,胎禀失养,均可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若出 生后喂养调护失宜,乳食摄入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化,气 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1.诊断要点
●(1)病史有先天禀赋不足、长期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等病史。
●(2)症状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饮食异常,大便不调, 或脱腹膨胀,烦躁易怒,或精神不振,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
●(3)体重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儿平均值15%以上。
●(4)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疳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 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g/L以下。
Hale Waihona Puke (2)辨兼证●以脏腑辨证为主。若伴口舌生疮、五心烦躁,或吐舌、弄舌等症 者,称为心疳;若伴目生云翳、干涩夜盲、畏光流泪、目赤多睦 等症者,称为肝疳;伴潮热咳嗽、气喘痰鸣、久咳不愈等症者, 称为肺疳;伴发育迟缓、鸡胸龟背、解颅肢软等症者,称为肾疳。
2.治疗要点
●本病以健运脾胃为基本法则,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釆取不同的 治疗。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 主。出现兼证者,则应结合主证,随证治之。此外,合理补充营 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对本病康复也 至关重要。
●疳证日久,气血虚衰,必累及其他脏腑而出现诸多兼证。如脾病 及肝,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兼眼疳;脾病及心, 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可兼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 损,可兼肺疳;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可兼骨疳;脾 病日久,中阳不振,水湿泛溢,可兼疳肿胀;脾虚气不摄血,血 溢脉外,皮肤可见紫斑瘀点,甚则脾气衰败,元气耗竭,虚极致 脱,可致阴阳离绝之危候。
●总之,疳证的病因虽有不同,但部位都在脾胃,病机为脾胃虚损, 气液耗伤。临床表现因病程不同而有轻重之分。初起病情尚轻, 形体消瘦不著,表现为脾胃失和之证,称为疳气;中期脾胃受损 严重,积滞内停,生化乏源,表现为脾虚夹积之证,称为疳积; 后期脾胃衰败,化源枯竭,气血津液干涸,称为干疳。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本病 经及时治疗、合理调护,多数预后良好。若病程迁 延,易出现兼证,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可致 阴竭阳脱等危证,预后较差。故本病古代被称为恶 候,列于儿科四大要证之一。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条 件改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及维 生素缺乏症。
第六节 疳证
【学习目标】
●1.了解疳证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2.熟悉疳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 ●3.掌握疳证的辨证论治。 ●4.具有运用中医四诊及现代医学检查手
段对疳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与其他治疗 病案训练与练习题
【概述】
●疳证是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 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 饮食异常,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 不安为特征。
3.分证论治
(1)主证
①疳气
●证候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 精神欠佳,急躁易怒,大便或溏或秘。舌质淡, 苔薄微腻,脉细,指纹淡紫。
●证候分析本证为疳证初起表现。由喂养不当,损 伤脾胃,纳化失健所致。脾虚则食欲不振;水谷 精微化生不足,形体失于濡养,则形体消瘦,面 色少华,毛发稀疏,精神欠佳;脾胃升降失常, 则大便或溏或秘;土虚木亢,则急躁易怒。以形 体略瘦,食欲不振为证候要点。
● “疳”有两种含义:一是“疳者,甘也”,指小儿因恣食肥甘厚味,损 伤脾胃,形成疳证;二是“疳者,干也”,指由于脾胃受损,气血津液 干涸,而导致形体干瘪羸瘦。疳证的命名首见于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 候论》。到了宋代,钱乙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进一 步认识到疳证的病位和病机变化。分类方面,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以 五脏分,如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有以病因分,如食疳、蛔 疳、哺乳疳等;有以病位分,如眼疳、鼻疳、口疳等;有以病证分,如 疳泻、疳嗽、疳肿胀等。目前临床一般是结合病程和病情,将疳证分为 疳气、疳积、干疳三类证候及眼疳、口疳、疳肿胀等兼证。
●(5)病情分级轻度(即I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的15%〜25%; 中度(即II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的25%〜40%;重度(即HI度 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的40%以上。
2.鉴别诊断
●(1)厌食本病由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以长期食欲 不振、厌恶进食为主症,无明显消瘦,精神尚好,病在脾胃,不 涉及他脏,一般预后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