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疳证

小儿疳证

疳证
一、概述:
1、定义:由于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
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的一种疾病。

2.临床特征: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

3.发病情况:多见于3岁以下。

4.“疳”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
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5.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
6.预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

7.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8.关于分类问题,古代医家认识不一:
五脏分类—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肾疳;
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
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

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执简驭繁,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本证西医学泛指: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病机:(1)“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关键在于脾胃受损,气阴耗伤。

(2)“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本病可因脾病及肝,致眼疳;及心致舌疳;脾虚失运,水湿泛滥致疳肿胀;脾虚不摄致紫癜;脾虚及肾致骨疳;脾气衰败,元气耗竭致阴阳离决。

疳证演变:
1.病初,脾胃不和,运化不健,脾胃之气未伤,或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仅属功能失调,属疳气。

2.继之,脾胃气虚,积滞内生,壅塞气机,阻滞脉络,虚中夹实,属疳积。

3.迁延日久,气血两亏,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一派虚象,属干疳。

4.脾胃虚损,诸脏失养,累及他脏,见各种兼证。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轻度营养不良: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显。

重度营养不良: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病理生理: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

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

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3岁以下多见,有喂养不当史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原发疾病。

(如过食肥甘生冷,过度呕吐,泻痢日久不愈,肺痨或是为早产,双胎等;或感染诸虫。


(2)主症:精神疲倦或烦躁不宁、形体消瘦、肚腹膨大见青筋显露等,常有挤眉弄眼动作,严重者有小老头貌。

(3)体征:体重减轻:Ⅰ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腹部、躯干、大腿内侧皮下脂肪减少;
Ⅱ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25~40%,皮下脂肪明显减少,肌张力低下,肌肉松驰,吵闹,眠
差,常有贫血,维生素缺乏,水肿;
Ⅲ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40%以上,全身皮下脂肪消失,神萎,反应低下。

腹部皮脂层测量法:在锁骨中线、脐水平线交叉处,以拇指和食指相距3cm处与皮肤表面垂直成90°角,将皮脂层
捏起,然后测其上缘厚度。

皮下脂肪消失的顺序是:腹部-胸背(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2.实验室检查:体格生长指标;皮下脂肪厚度;血清蛋白;微量元素;免疫功能。

3.并发症:(1)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中耳炎、肺炎、肠炎、肾盂肾炎等。

(2)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口角炎、齿龈出血、佝偻病、角膜干燥、软化或溃疡等。

(3)锌缺乏症:生长发育迟缓,顽固性食欲缺乏,骨骼发育障碍,严重者呈侏儒状态。

并有肝大、贫血、皮肤粗糙和色素沉着以及性发育障碍等。

(4)自发性低血糖症:重症营养不良患儿,有时突出现出汗、心慌、脉搏减慢、呼吸暂停等自发性低血糖症,
多在夜间发作,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5)营养性贫血
五、鉴别诊断:厌食:食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一般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积滞:积滞与疳证同为脾胃疾患。

积滞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嗳吐酸腐乳食,大便酸臭或便秘,腹部胀满为特征。

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

二者有密切的联系。

《证治准绳.幼科.疳》说:“积为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侯”。

积滞为实证,积久可成疳。

但临证所见疳证,并不是都是由积滞转化而成。

疳证有夹积滞者,称之为疳积。

七、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辨病因:饮食喂养不当
多种疾病影响,互相参杂
先天禀赋不足
2、治疗原则:顾护脾胃为本。

疳证属虚,扶正为正治法。

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各自主要病机治之: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
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
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疳证—脾胃虚损已极—虚不受补,不可“大补”“纯补”,
调理脾胃为本。

调脾兼以和胃,健脾佐以助运,补益勿碍气机,在补虚同时,以恢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忌用伤脾败胃之品。

兼有标实证时,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灵活运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的治疗法则。

思考题1、形成疳证的病因有哪些?主要病机是什么?
2、如何理解:“疳”的含义?怎样区别疳气、疳积、干疳?
3、疳证常见的兼证有哪些,其治法、方药如何?
4、疳证有哪些辅助疗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