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疳证

疳证


辨证要点
(三)辨兼证




疳证病变部位开始主要在脾胃,主要出现脾胃方面症状 疳证后期,气血虚衰,诸脏失养 出现入夜视物不明,为肝阴不足的眼疳; 出现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口疳; 出现足踝浮肿,为脾病及肾,气不化水的疳肿胀; 出现咳嗽、潮热,为肺阴不足的肺疳; 出现齿衄、皮肤紫癜者为疳证恶候,提示脾不统血,血 不归经 出现面色咣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杳不思纳,为阴 竭阳脱的危候。
三、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于《颅囟经》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证论》, “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 蒸不除,多变为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病, 可涉及五脏。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 亡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及 变化主要在脾胃。 《活幼心书· 疳证》曰:“疳之为病,皆因过餐 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2)口疳 证候 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 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红, 苔薄黄。 治法 清心泻火。 方药 泻心导赤散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面 色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 薄,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疳积
干疳
精神不振或易烦躁 精神萎靡,目无光彩, 激动,或困倦思睡, 啼哭无力 面色萎黄无华 形体明显消瘦,肚 腹膨胀,甚则青筋 暴露,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 貌,大肉已脱,皮包 骨头
形态
食欲
毛发
食欲不振或能 食善饥
毛发稀疏
大便或溏或干, 或有酸臭味,或 尿如米泔
食欲不振
毛发稀疏失润如穗 结
杳不思食
毛发干枯,皮肤干瘪 起皱,
预后

如果患儿生长发育广泛受损,智力及生 理发育迟缓可能是永久性的。婴儿患营 养不良的时间越早,其远期影响越大, 尤其是知觉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缺陷。
思考题



1、何谓疳病?其含义是什么? 2、熟悉疳病(小儿营养不良)的病因病 理及临床特征是什么? 3、掌握疳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4、掌握疳病的分型证治



辨证要点
(一)辨病因 疳证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 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临床上各种原 因互相参杂,应分辨主次,掌握重点。
辨证要点
(二)辨轻重




疳证之初期,症见面黄发稀,易发脾气,厌食或食欲 不振,形体消瘦,病情较轻者仅表现为脾胃不和,运 化失健; 疳证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出现形体 明显消瘦,肚腹膨胀,躁扰不安,嗜食异物等,为本 虚标实,病情较重; 若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杏不知食,甚则 突然虚脱,为疳证后期,气血俱虚,脾胃衰败,病情 危重。 审查患儿的精神状态及食欲好坏,是辨别轻重、判断 预后的关键。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3)干疳 证候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 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 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溏 或清稀,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 脉沉细。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
疳气 神色
精神欠佳,易 发脾气;面色 萎黄少华,精 神欠佳 形体消瘦,
诊断
诊断要点
(1)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2)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 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 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3)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 功能失调症状。
(4)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 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出现肢体浮肿, 属于疳肿胀(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 /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二便
治则 方剂
多食多便
大便溏或清稀
调脾助运。
资生健脾丸加减
消积理脾 肥儿丸加减
补益气血 八珍汤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2.兼证 (1)眼疳 证候 初起夜盲,人暮暗处视物不明, 甚或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 白翳遮睛。 治法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 石斛夜光丸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



1.以健运脾胃为基本法则。 2.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疳 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 补为要。 3.补脾须佐助运,使补不碍滞;消积勿过用攻伐, 以免伤正。 4.兼证与他脏兼证合参而治之,以平为期。 5.饮食调理,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配合其他疗法,方可奏效。
西医治疗思路

西医学在补充热量和蛋白质时,强调要根据营养 不良的程度,消化能力和对食物的耐受情况,摄 人后的吸收消化情况,采取给予热量高、低不等, 由低到高、逐渐增加的原则,制定个体化方案, 其目的在于保护消化器官,逐渐实现消化吸收功 能的恢复,防止消化系统负担过重,造成对消化 器官功能的再次损害。
六、范围

本证西医学泛指小儿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 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营养不良是因缺乏热量和蛋白质所致 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其临床特征为体重下 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 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急性者 常伴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 养素缺乏。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因)
中医治疗-其他疗法

1.中成药 2.验方 3.捏脊疗法 参考上节厌食。 4.推拿疗法 5.刺四缝疗法 6.割治疗法 7.敷贴疗法
西医治疗思路

பைடு நூலகம்



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和蛋白质缺乏,所以采取补充的 方法。 而营养不良患儿热量和蛋白质缺乏的重要原因是患儿 本身消化吸收功能差,因此应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 改进喂养方法; 应用各种消化酶,或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或胰岛素 等, 目的都在于恢复消化器官的功能,促进消化,改善代 谢。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4)疳嗽 证候 面色苍白,毛发干黄,干咳少痰, 低热汗出,或潮热鼻疮者。 治法 养阴润肺清热。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5)齿衄、紫癜 证候 牙龈出血,皮肤出现瘀点、瘀斑, 颜面晦暗无华,唇淡舌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摄血。 方药 归脾汤加减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轻度营养不良的病理变化,只有皮下脂 肪减少和肌肉轻度萎缩。 重度营养不良可见肠壁变薄,粘膜皱襞 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脂肪浸润 及变性,淋巴组织和胸腺显著萎缩,以 及各脏器缩小等。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1.新陈代谢失常 ①糖代谢失常 ②脂肪代谢失常 ③蛋白质代谢失常 ④水盐代谢失常
预防与调护


预防各种传染病和矫正先天畸形 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隔离和早期治疗。 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对患有先天畸形如唇裂、 腭裂及幽门狭窄等,也必须及时予以适当治疗。 定时测量体重和身长 每周测体重1—2次,每月测身长1次,如发 现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 松弛,皮肤苍白,应分析原因,及早诊断与治 疗。
病位:主要在脾胃,可累及他脏。 基本病理改变: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病机:源于脾胃,但其影响范围并不局限于脾胃,脾 为后天之本,脾病日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 累及其他脏腑。 如土虚木乘,脾虚肝旺,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 上注于目,可兼见眼疳; 脾病及心,心火循经上炎,出现口疳; 土不生金,脾病及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出现 “肺疳”。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王菊霞
一、定义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 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 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 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食、大便异常为 特征。
二、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临床多见 于5岁以下的小儿。 2、发病季节: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3、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 愈以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如果病久正气虚弱 可出现多种并发症,而使病情恶化,严重者还 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古人视为恶候, 列为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之一。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2.组织器官功能低下 ①消化功能低下 ②循环系统功能低下 ③肾功能障碍 ④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⑤免疫功能低下
二、中医病因病机
喂养不当 疾病影响 禀赋不足
脾胃受损
纳运 失调 生化 乏源
疳病
脾运失健 疳气 脾虚夹积 疳积 气阴亏耗 干疳
二、中医病因病机
1.喂养因素 婴幼儿常因母乳不足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当 或以谷物为主食,长期缺乏蛋白质和脂肪 而发生营养不良。 较大儿童的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营养不良 的继续或因长期偏食、食量不足等引起。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因)
2.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或先天畸形。 急、慢性传染病。 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 蛋白质消耗过多; 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1.常证 (1)疳气 证候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 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易发 脾气,大便或溏或干,或有酸臭味,或尿如 米泔,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 治法 调脾助运 。 方药 资生健脾丸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2)疳积


证候 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 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失润如穗结,精 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或困倦思睡,或睡眠不 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 苔薄腻,脉细数。 治法 消积理脾。 方药 肥儿丸加减
四、 “疳”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