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七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工业微生物中过程的三个阶段: 基因型改变 筛选菌种 产量评估
基本步骤 原种(出发菌株)→纯化→斜面→同步培养→离 心洗涤→振荡打散→过滤→菌悬液→诱变处理→平板 分离→斜面(活菌计数)→(变异率)→(初筛) → 斜面→ 斜面→性能鉴定→(复筛)→(再复筛) →保藏及扩大试验
100株
第二轮:
诱变处理
100株
Hale Waihona Puke 初筛复筛4个出发菌株→→ 株
→→ 选出50株 → →选出3-5 100株 (每瓶一株) (每株4瓶) 100株
2. 简便筛选程序
三、分离与筛选的方法
突变类型:形态突变和生化突变
高产突变株频率低,实验误差又在所难免,因而筛 选工作常采用多级水平筛选,有利于获得优良菌株:
4、浓度梯度法
合成抗生素的水平与其耐自身产物能力相关。
5、应用复印技术快速筛选变株
产脂野生株、具有高脂含量的突变株。 方法:筛选培养基→ 复印→ 苏丹黑染色→洗去 多余染料→酒精脱色→干燥显色→选择深蓝色或紫
色的菌落。
6、琼脂块大通量筛选变株
适用对象:抗生素、酶类产物。
优点:效率提高15-20倍。
2、菌悬液制备方法
产孢子的菌类:放线菌,霉菌应处理孢子。放线 菌和霉菌的孢子要稍加萌发后使用。
细菌:生长指数期,最好在诱变处理前进行摇瓶 振荡预培养,尽可能获得同步培养物。 某些不产孢子的真菌:菌丝体,最好采用年幼的 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获得的方法:菌丝尖端法、 处理单菌落周围尖端菌丝法和混合处理法。
1、培养基的选择
2、培养基斜面制备技术 3、接种密度 4、培养温度 5、培养湿度
6、试剂和原材料质量
四、了解产物各组分与培养条件的关系
如刺孢小单孢菌产生的庆大霉素,其中的C1是有效 的,C2是无效的,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磷和蛋白胨及加 大通风都有利于C1的合成,反之,C2的比例就上升。
五、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五、诱变剂的处理方式
1. 单因子处理
使筛选工作简单化,但突变率低,突变类型少。
2. 复合因子处理
能导致较大的突变,适合遗传性稳定的纯种及生活 能力强的菌株处理。
复合因子诱变的处理方式:
(1)两个以上因子同时处理;
(2)不同诱变剂交替处理;
(3)同一种诱变剂连续重复使用; (4)紫外线光复活交替处理。
诱变剂对产量性状的诱变作用趋势:
处理剂量大,杀菌率高,在单位存活细胞中负变菌 株多,正变菌株少。
经长期诱变的高产菌株,正突变率的高峰多出现 在低剂量区,负变率在高剂量时更高。 诱变史短的低产菌株,正变株的高峰比负变株高 得多,小剂量诱变处理时正突变株多。
诱变剂的剂量选择经验
经长期诱变的高产菌株:低剂量处理。
2、温度、pH、氧气等外界条件对诱变效应的影响
化学诱变因子: T↑,速度↑。
最适pH:避免诱变剂分解而失去诱变效应。 辐射因子、紫外线:氧气充足有利于突变发生。
3、平皿密度效应
密度要适中,不能过密。
第三节 突变株的分离与筛选
随机筛选:过去采用,是盲目的选择,效率低。 定向筛选:现在,筛选效率高。
3. 诱变处理的方式
(1)菌体直接处理:菌体有诱变剂接触后再进行平板分 离。 (2)平板处理:诱变剂加入到培养基中。 (3)摇瓶振荡培养处理:诱变剂加入到摇瓶培养基中。
六、影响突变率的因素
(一)菌种遗传特性不同
5-BU对静止或休眠细胞不起作用;紫外线、电离 辐射、烷化基、亚硝酸等对分裂细胞和静止孢子都有 效。
(二)细胞壁结构
丝状菌孢子壁较厚,表面蜡质也会阻碍诱变剂渗入。 或需用洗衣粉、脂肪酶、表面活性剂等处理去除蜡质。
(三)环境条件的影响
1、诱变前预培养和诱变后培养
预培养:培养基中加入咖啡因、蛋白胨、酵母膏、
吖啶黄、b-重氮尿嘧啶、嘌呤等物质能提高突变率。
后培养:诱变后的菌悬液不直接分离于平板,而是
立即转移到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培养数代。作用是 让突变体重新调节代谢平衡,避免突变体表型延迟 现象。
少数存活
少数突变
多数负变
多数幅度小
少数正变 少数幅度大 少数适宜投产 多数不宜投产
计算
存活率
突变率
正变率
高产率
投产率
二、筛选的程序
常规法:摇瓶 简便法:琼脂块法+摇瓶
1. 常规筛选程序
第一轮:
诱变处理 初筛 (每瓶一株)
一个出发菌株→→→选出200个菌株→→→选出50株
复筛 (每株4瓶)
→→→选出3-5株
缺点:产物浓度高时易漏筛,培养条件与发酵条件 差距大。 方法:琼脂块扩散圈和溶剂抽提法。 准确性:较直接分离在平皿上判断活性法要准确。
四、摇瓶液体培养
优点:通气量足,溶氧好,培养条件接近于发酵罐。
缺点:工作量大,效率低,
方法:初筛:一个菌株接种一个摇瓶;复筛:一个菌株接 种3-5摇瓶。
多级水平筛选:
平板筛选(5%-10%,200株) 摇瓶初筛(25%-30%,50株) 摇瓶复筛(1%-5%,1-3株)
(一)随机筛选
随机挑选的平板菌落进行摇瓶 筛选。 优点:与大生产条件相近。 缺点:工作量大。
如果突变频率为1%,那么要初 筛挑选的菌落起码要200个。
(二)平板菌落预筛
大量菌落经过平板预筛,可保留5%-10%的初筛菌 株,再进行摇瓶发酵复筛,复证被筛菌株的重演性。
死亡 出发菌株 存活 正突变型 负突变型 稳定型
如何筛选?
抗性突变株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用选择性培养基筛 选,但产量突变株在表现上难以区分。 原因:高产突变频率低,产量提高幅度不大,5%~ 15%,实验误差约有10%左右。 策略:初筛(多)和复筛(精)
一、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大多死亡 出发菌株 诱变 多数未变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意义:
1、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
2、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3、简化工艺条件; 4、开发新品种。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试验设计和准备工作
诱变的结果是产生变异,负变机率高于正变。高 产突变型是多基因决定,需要多代诱发突变逐渐积累。 诱变育种工作包括:诱发突变、突变株的筛选和 高产突变株最佳环境条件的调整。 在诱变育种前,应该对大生产的设备和工艺具有 相当的知识和全面的了解。 诱变的工作量大,周期长,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1、根据形态筛选突变株 菌落形态变化
红霉素产生菌诱变后的突变株若带色素则多为低产菌株; 产孢子菌株变异后不产孢子也应弃选。
较高产量的出发菌株诱变后,菌落形态变化剧烈的多是 负变株,高产突变株一般变化较小。
2、根据平板菌落生化反应筛选变株
通过琼脂平板上的透明圈、变色圈、抑菌圈生长 圈等生化反应筛选。
饱和现象:对诱变史很长的高产菌株来说,长期多
次用某一诱变因子会产生钝化反应。
常规做法:几种诱变剂,各取不同剂量做一系列诱
变实验,筛菌,测定生产能力。
(二)最适诱变剂量的选择
剂量:以诱变剂浓度和处理时间来表示。 合适剂量:应该使所希望得到的突变株在存活群体中 占有最大的比例。 最适剂量:能扩大变异幅度又能促使变异移向正向突 变范围的剂量。
4、菌株的稳定性
挑选合成能力强,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
5、连续诱变育种过程中出发菌株的选择
挑选每代诱变处理后具有一些表型改变的菌株。
6、选择出发菌株的其他因素
如孢子多、不产色素、生活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糖氮利 用快、耐消泡、粘度小等性状的菌株。
7、采用多出发菌株
选择3-4株出发菌种同时诱变。
8、了解菌种代谢特点
考查生活史:如土霉素菌种原先要培养12d其实是 包含了三代的生活周期。各代高产性能不同。 研究菌种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与产量合成的相关性: 顶头孢菌素C的产量,随着其产生菌顶头孢霉菌的节孢 子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加而提高。 考察菌落大小和颜色,如灰黄霉素产生菌荨麻青霉 紫色素越深,灰黄霉素产率越低。
三、了解影响菌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3、采用冷敏感菌筛选抗生素变株
低温敏感菌变异株:冷敏菌在20℃不能生长,在 37℃最适,产抗生素放线菌可在20℃生长。 冷敏感菌和诱变菌孢子混合先20℃条件下培养,待 产抗生素的放线菌长出后,转移到37℃的条件下培养, 冷敏菌迅速生长,抗生素产生菌菌落周围因由抗生素而 不能生长,根据菌落直径与抑菌圈直径之比的有效值, 可以直接筛选出抗生素的高产突变株。
了解菌种的代谢特点有助于选择有效的出发菌株,如肌苷 酸产生菌。
二、出发菌株的纯化
菌种纯化的方法:
1. 划线分离法 2. 稀释分离法 3. 显微镜操纵器分离单孢子
三、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制备菌悬液时要注意生理状态、均一性、细胞 浓度、菌悬液介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1、孢子或菌体要年轻、健壮
采用分散法制备,力求90%以上为单孢子。 菌悬液浓度用平板计数、血球计数器计数和光密 度法测定。菌悬液的浓度,要求霉菌孢子约为106个 /mL,放线菌的孢子浓度约为106-107个/mL ,细菌的 细胞浓度为107-108个/mL。
建立一个适应于大规模筛选的有效检测方法是减少 诱变选育工作量的关键。
分光光度法
化学滴定法 液相色谱法 薄层层析法 气相色谱法
六、最佳的菌种保藏方法
事先要建立一个最佳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和适 宜的保藏方法,否则将前功尽弃。
第二节 诱变育种的步骤与方法
诱变育种的优缺点
优点:方法简单、投资少、收获大;
缺点:缺乏定向性。
Lethal rate (%)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10 20 30 40 Time of radiation (s) 50 60
紫外线致死率曲线
急性效应:高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 量,效应迅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