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战略方案咨询报告的比较分析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关于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战略咨询报告的比较分析为了贯彻落实9月21日陈良宇市长在市府专题会议上的工作部署和市政府第四季度的工作要求,我们委托科尔尼、野村综研和麦肯锡三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开展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开发区)战略咨询,三家咨询公司通过运用其全球系统资源、与国际着名企业高层和国际知名学者的访谈等方式,形成了临港开发区战略咨询报告。
12月20日,临港开发区工作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三家咨询公司进行咨询报告陈述。
三家公司的咨询报告就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成功的开发区案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临港开发区的战略定位、潜在风险和相应对策、开发模式等议题,各抒己见、各有所长;科尔尼,野村综研,麦肯锡;总体上看,报告质量都比较高,比较有分量,对我们深化基本方案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有些理念、观点可直接采用,有些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有些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需引起重视;三家公司的产业分析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多共性之处,其分析结果与最初我们原有设想基本一致。
以下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一、三家公司对国际背景的分析为临港开发区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的立体参照系三家咨询公司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指出全球制造业向亚洲及中国的转移趋势,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联结中外经济的桥头堡,以及将要建成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无疑将面临难得的机遇。
在上海建设一个大规模的临港经济综合区符合这一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上海和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与其他地区进行竞争,吸引国际领先的企业,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必须制定独特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战略。
三家咨询公司关于国际背景的分析主要如下:1、关于国际产业转移三个公司几乎都认同从现在起到2007年前后有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
这与我们提出的“新一轮类似92年的国际产业转移高潮已经出现”的判断是一致的。
科尔尼公司提出“不久将来,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将大幅度增长;但是,从长期看,这种趋势很难保持…”。
接着图示了“预计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2000—2007年。
野村综合研究所在介绍中说,迎接日本产业转移关键在头8年。
提出“如果最初10年左右不能形成一定程度的集中,那么可以说开发区要取得成功就比较困难了”(报告p97),又说“为不错失日本生产基地国外布局的机会,需要迅速执行的体制”。
这些都进一步佐证了我们提出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高潮期时间有限,表明了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紧迫性。
2、关于发展装备制造业野村综合研究所引证上海海关统计年鉴资料(报告P5-6)发现,上海进口品种“机械以及零件等”、“电器机械以及零件、附属品等”站压倒多数,几乎占了所有品种的一半,提出通过将现在进口的关键组成部分等零件以及特殊的原材料转移到国内自己生产,应该可以达到产业合理化的目的。
因此在国内制造支持这些原材料或零件制造组装的先进生产装置与设备,对于促进产业合理化也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产业机械等的进口正在增多,从这一点考虑,也应该积极吸收这些产业,并迅速使其在国内生产。
”野村还提出“日本的一些高附加值的难度较高的电子零件也会转移到中国生产。
”会给中国的整个产业带来极大的影响。
以上分析判断可以进一步佐证,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发展机械和装备制造业的建议。
3、关于建立装备制造业开发区科尔尼返回的信息说国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缺少对上海是一个“生产基地”的形象认识,从而缺少对上海投资意向。
野村综合研究所也在报告中说,上海的“十五”规划偏重发展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只是并重。
因此吸引投资形象不佳。
对此正可反正上海必须加快临港装备制造业开发区,以改变上海国际形象,创造良好引资环境的重要性。
二、三家公司都为临港开发区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尔尼提出“行业生态系统”(Industrial Eco-system)的概念,实际是在“产业系统”和“城市环境系统”的集合上提出了“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和如何建设的构想,并将它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价值取向。
在该系统中存在价值链的所有参与者,如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在生态系统之间互相关联(如化学和制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够实现跨行业的协同效应(如相同的服务提供商和物流基础设施)。
临港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由“行业生态系统”所决定,为更好地吸引投资者,上海应为目标行业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系统”。
野村研究所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为基础,从产业结构和产业配套的角度,提出“支持性产业”(Support Industry)的概念,对日本产业可能向中国和上海转移进行了描绘,以推进未来临港开发区产业的合理化和高附加值化。
野村研究所研究提出了“四面开花”的发展模式以改变目前的“四面插花”模式下的长江三角洲的竞争格局,即上海应希望今后的产业能盘根错节的与上海的发展紧密相连,这样可以避免产业的随意搬迁,使上海成为其他地区产业发展补给的根源。
麦肯锡提出“增长引擎”(Growth Engine)的概念,是城市成长的产业集聚推动理论结合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在开发区建设中的运用。
麦肯锡认为任何一个经济开发区最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是寻找明确恰当的增长引擎,如通过合适的细分市场和产业以及关键驻商,来形成集群经济效应及品牌知名度以推动开发区的长期发展。
增长引擎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金融资本、政策法规以及组织架构支持。
三、三个公司的产业选择总体一致、各有侧重1、科尔尼科尔尼根据FDI的增长、总体位置的适合度、政府法规的影响和与已有行业的潜在重复度,科尔尼公司从107个细分行业中筛选出5大行业13个细分行业作为目标分析行业,并基于对上海在上述优先行业生态系统中目前位置的评估,初步确立了临港开发区5大目标生态系统,如下表。
科尔尼公司选择产业表2、野村研究所野村研究所通过分析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产品进出口状况,认为未来的临港经济区有必要集中四个支持型产业:(1)零件产业:是支撑上海以及周围地区正在集中的汽车和电子器械产业,特别是移动电话的产业,尤其是要引入汽车零件产业和电子零件产业两个产业群。
(2)原材料产业:与上海宝钢、上海石化、SINOPEC以及BP Amoco Chemicals的乙烯中心合作,将汽车产业和电子器械产业必需的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引入开发区,重点发展特殊钢制造和高机能树脂制造两个产业。
(3)生产支持性的产业:为保证上海以及周围地区的汽车和电子器械产业顺利聚集,有必要发展制造、维护管理生产设备所必需的机械装置,如产业机器制造产业。
(4)环境装置产业:为减少制造业对大气、水质和土壤等的污染,有必要发展制造降低环境负荷装置的产业,如脱硫、脱氮的环境装置产业。
3、麦肯锡根据选择增长引擎的标准,麦肯锡从目标行业、关键驻商和集群经济效益三个角度出发,选择高增长行业、利用促使产业转移的全球经济趋势、利用自然资源、瞄准具有“集群”趋势的行业和经济开发区形成自身特色、企业反馈六个指标作为评判依据,建议确定物流与运输、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与设备和飞机组装及零部件制造4个行业为临港开发区发展重点。
四、三家公司都针对上海临港经济区进行了风险分析。
这三家咨询公司对开发区将会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较详尽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三家公司对人才与产业风险问题给予了共同的关注,对其他风险又各有侧重。
其中,科尔尼侧重于开发区战略定位中的产业风险,野村侧重于开发区营运过程中的具体风险,如水资源问题、交通连接问题和技能工人问题等,麦肯锡则涉及到开发区建设进程中的财务问题、政策问题以及建设进度问题。
有些风险是我们已经意识到,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如产业问题、环境问题与人才问题等;有些是我们的确尚未给予足够重视,需要我们加以吸收借鉴并进行认真讨论的,如实施风险与财务风险等;有些则是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咨询公司给予信息方面的原因仍将其列入其中的,如国家支持政策层面的风险。
基于此,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将三家咨询公司提到的风险和对策重新予以归纳总结,列出下表:未来全球经济衰退造成部分行业发展变缓预料之外的新竞争对手中央政府的政策变化多元化战略吸引重点行业投资前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与中央政府协调,预测并缓解未来政策风险产业选择的风险产业发展的风险把握全球发展趋势,在对产业自身的资源性风险和稳定性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的产业基础与临港开发区的天然优势,选择既有吸引力又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组合引入关键控制点企业,较快地建立具有自我动态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并能够与上海其他产业有紧密联系并形成协同效应本地区现阶段仅有农业用水无自然河流造成水资源不足预测水的需求量,短期可通过适当调度或引进水资源再利用设备,长期要建立供水系统,利用周边海水资源本地区有对外动线不足的问题,人流、物流运输不畅积极规划建设交通网络,务必使本地区开始营运时到各个工业区及浦东浦西之间的交通动线配套完成本地区仅容许二级污染,注意废弃物污染等问题彻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依照需求量建设废水,废物处理等设备本地劳动力成本高,而且投资者所需的高技能熟练工人缺乏建立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提供政策优惠从海外和国内延揽人才,通过补贴或减税鼓励投资者提供技能培训初期基础设施融资困难开发区的收入低于预测开展详细的财务分析与投资回报预测,同时政府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建立持续监督和预测区内公司财务业绩的机制并保持一定的信贷储备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按期完成潜在投资者对上海的形象错位以及客观较高的商务成本,可能延误第一批招商工作明确阶段目标并规定延误处罚,加强部门合作,确保建设资源与进度加强营销宣传工作,与多家目标企业进行谈判并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议书;采取相应对策最大限度降低商务成本五、三家公司都对临港开发区的开发模式作了一定的阐述。
三家咨询公司都建议临港开发区成立由上海市政府各级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科尔尼为市计委),并设立开发区管委会(麦肯锡为开发区管理办公室),管委会下设开发公司(科尔尼在“启动阶段”为项目管理办公室,到“稳定的业务增长阶段”则转化成为专门管理机构)。
三家咨询公司同时分别作了各自的具体分析。
野村综研建议采用“官方主导、有效与民合作”的开发模式,开发公司由政府拥有全部股权,而将基础设施及设备之建设营运、招商业务、产业发展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可以有效利用民间知识与技术的业务量,委托民间进行,民间参与方式可以利用委托合同或合组公司的方式进行。
科尔尼提出管委会隶属于市计委,主要负责规划安排人员并管理项目、为临港明确关键成果和关键问题、实施计划以降低临港发展的风险、与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项目概况的沟通等;暂时性的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融入基础设施、投资者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管理各工作小组之间以及和市计委的沟通交流、提供结构化的方法统一管理和解决问题,跟踪每个工作组的收益与风险,跟踪临港工作组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控制进展并指出风险,确保项目相关文件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