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连续墙监理实施细则

地下连续墙监理实施细则

一、编制说明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北岸工作井及明挖段(S线工区)地下连续墙即将开始施工,根据本工程地下连续墙的特点,总监办编制本监理实施细则,以指导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工作。

1.1本细则涉及工程范围:北岸工作井及明挖段(S线工区)地下连续墙1.2编制依据:1、监理合同2、业主与第三方签订的正式合同、协议及附件3、施工合同、设计图纸及说明4、合同指定使用的标准图纸、技术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试验规程等5、国家、交通部、江苏省、南京市政府颁发的相关法律法规6、业主发布的有关工程管理文件7、江苏省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JL-2标段)监理计划8、经批准的北岸工作井及明挖段(S线工区)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二、工程概况2.1工程内容简述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北岸工作井及明挖段(S线工区)位于南京浦口区,沿南北向布置,南与纬三路长江盾构隧道北端相接,北与明挖段N线工区相接。

北岸工作井及明挖段(S线工区)设计起始里程为SDK3+355~SDK3+553,全长198米。

外包总长度448.36米,最宽处为47.32米,基坑开挖最大深度为26.35米。

北岸工作井及明挖段(S线工区)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形式,地连墙总方量为13033.7立方米。

地下连续墙设计顶面标高为+4.700米,地墙具体埋深、厚度如下表:单位(m)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2.2.1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北岸工作井及明挖段(S线工区)勘探揭露地层上部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下部为白垩系基岩,场地土层层次较多,共分为6大层。

除⑥-1、⑦层在场地范围分布不均匀,局部缺失外,其余各土层层位基本稳定,分布尚均匀,但各土层土质差异性较大。

场地土层的分布和工程特性见下表:2.2.2 水文地质情况地下水类型按其埋藏特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由②、③层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及粉质粘土夹粉砂组成。

水位受季节及气候影响明显,还受到附近鱼塘、江河的水位影响,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农田灌溉水的入渗补给,径流缓慢,以蒸发、侧向径流和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含水较丰富。

据本次水文地质试验,渗透系数0.45m/d勘探期间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0.20~1.00m之间。

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场地内均有分布,含水介质主要为细粉砂、含砾粗砂卵砾石该层厚度大,孔隙性好,透水性好,其径流强度大,主要沿长江排泄基点径流排泄,承压水与长江水互为补排关系。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组为白垩系裂隙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分布于场地第四系松散层下面。

含水层的主要岩性为⑦层泥岩,其裂缝闭合,岩性较软,塑性强,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差。

场地地表水、潜水、微承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的钢结构有微腐蚀性。

三、本工程连续墙施工的特点、难点通过对设计图纸、现场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监理组认为本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特点、难点和控制要点:3.1 特殊地质条件成槽根据地质报告本工程地下连续墙将穿越②-1层粘土、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层、③-2粉砂层、③-1粉质粘土夹砂层及④-1粉细砂层。

其中②、③层软流塑粉质粘土含水量高,具强度低、易变形等特征;④-1层含水量高,透水性好,为空隙承压水含水层,底层稳定性差,扰动后强度将明显降低。

成槽过程中泥浆液面及泥浆比重控制不当,势必会造成槽壁的大量塌方,影响槽段的稳定,无法保证地下墙的施工质量。

3.2 钢筋笼吊装工作井45m长地下连续墙的钢筋笼,重约85吨,一次成型整体吊装,在安全起吊上存在难度,分两次吊装则在吊放及钢筋笼连接困难,且钢筋笼连接时间过长则存在塌孔风险。

3.3 接驳器位置控制本工程采用的是地下连续墙与内衬墙复合侧墙结构,在地下连续墙中预埋了大量的内部结构、混凝土支撑钢筋接驳器,接驳器位置是否正确将影响内部结构、混凝土支撑钢筋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将危及基坑与结构安全。

3.4. 地下连续墙渗漏本工程岸边段取稍高于二级的防水标准,防水与防腐要求高,地下连续墙作为两墙合一复合侧墙结构外层,保证地墙不渗漏或少渗漏,是确保整个岸边段工程防水等级复合要求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然而本工程地墙所穿越的地层均为含水量较高,渗透性好的地层,控制难度较大,所以应作为本工程地墙监理控制的重点环节。

四、监理工作流程4.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审核监理工作流程4.2.开工审核监理工作流程同意4.3.分包单位资格审核监理工作流程4.4.测量控制点复核工作流程4.5.材料质量监理工作流程合格4.8.地下连续墙工程质量监理工作流程4.9.技术工作联系流程申报否4.10.隐蔽工程检验流程申报申报否4.12.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方案审核监理工作流程五、各工序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质量要求5.1导墙质量的控制要点及质量要求5.1.1导墙施工监理的控制要点及要求1)熟悉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及管线等情况,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监测、加固、保护等措施;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导墙宜筑于密实的粘性土、原状土层上,对松散粒状土或流动性软弱土体进行地基加固或疏水,严防挖槽时导墙底下坍方。

2)复核定位放线、轴线、标高。

特别注意导墙的平面位置必须正确无误。

本工程平面定位以线路设计施工图中的设计隧道中心线为基准,围护结构放样时分别以上下行线线路中心线的左右平面限界尺寸及坐标进行测量定位,并应考虑地下墙施工综合偏差而引起的外放尺寸。

本工程标高定位以围护结构纵剖面为准,施工放样时注意各层板的纵向坡度,必须满足结构净宽和净高的要求。

考虑到施工误差及施工阶段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应将导墙位置外放一定尺寸(每边宜≮10cm)。

内、外墙墙净距应为地下连续墙设计厚度增加40-60mm。

3)围护结构平面图中所分幅尺寸均为沿地下墙外边直线分幅尺寸,根据幅宽按折线拟合放样,导墙分段应控制槽宽方向拟合误差在20mm以内。

4)导墙应浇注在未被扰动的硬土上,顶面一般高出地面100mm。

5)导墙施工时,若遇地下障碍物,则将地下障碍物彻底清除,如地下障碍物较深,则进行深导墙施工。

导墙背侧回填土时,应用粘性土并夯实不得漏浆。

导墙应砌筑在老土上,导墙接头施工缝应与地下连续墙的接缝错开。

6)严格监控轴线、净间距离和垂直度。

7)导墙施工完毕,2天拆除内侧模板后,导墙之间必须加设对撑。

(宜水平间距2m,上下间距0.8m),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前,禁止重型设备在导墙附近停置或进行作业,防止导墙位移变形或开裂。

8)导墙沟槽灌泥浆前,应将垃圾杂物等消除干净。

9)导墙施工监理控制的质量要求5.2地下连续墙施工监理的控制要点及质量要求1)泥浆系统的控制要点及要求a、泥浆指标根据不同的土层所占比例和实际情况确定。

泥浆指标及检验b、新拌制的泥浆应储放24小时以上或添加分散剂,使膨润土或粘土充分水化后方可使用。

新鲜泥浆比重一般应为 1.05~1.1,泥浆储备量宜挖槽单元体积的1.5~2倍。

c、定期检查泥浆质量,及时调整泥浆指标。

泥浆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测定和控制泥浆指标。

d、槽段内回收泥浆经过土渣分离筛,旋流除渣器,双层振动筛多级分离净化后,调整其性能指标,复制成再生泥浆。

e、成槽作业过程中,槽内泥浆液面不应低于导墙顶面30CM。

遇雨季地下水位上升时,应及时加大泥浆密度和粘度,雨量较大时应暂停成槽,并封盖槽口。

要降低地下水位,要定时观测地下水位,严防雨水污染槽内泥浆及地下水的渗流。

2)槽段开挖质量监理的控制要点及质量要求a、工程范围内分布的饱和粉砂土在地下墙成槽施工中易发生坍孔,在成槽过程中建议采取浅层降水或地下墙两侧地基加固措施等,以确保成槽安全和施工质量。

b、成槽机的定位应满足挖槽的精度要求,抓斗中心平面应与导墙中心平面相吻合。

c、成槽过程中,必须做到抓斗中心平面与导墙中心平面相吻合。

观测槽壁垂直度和变形,严格做到随挖随测随纠,控制抓斗上下慢速平稳运行减少槽壁局部坍塌。

d、施工中防止泥浆漏失并及时补浆,始终维持稳定槽段所必须的液位高度。

槽内泥浆液位必须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亦不应低于导墙顶面0.3m。

e、单元槽段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间隔式开挖。

单元槽段开挖要有合理的挖土顺序。

f、槽段挖至设计深度后,及时检查槽位、槽深和垂直度,做好记录。

地下墙施工前,应对河道进行处理,清除淤泥,分层回填粘土,必要时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确保地下墙成槽安全及施工质量。

g、施工现场须设置集水井和排水沟。

h、及时拦截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通至槽内的地下水流。

i、遇石块等地下障碍物时应妥善处理后再继续挖槽。

成槽允许偏差表3)槽段质检a、用超声波测壁仪检测槽深的垂直度(X/L)。

b、用测锤、量具检测槽深、槽长、泥渣厚度(不大10CM)符合设计要求。

c、根据上表数据评定成槽的质量。

4)刷壁清孔质量监理a、挖槽结束后,使用专用刷壁器对槽壁接头进行清刷,清刷应匀速,反复次数应10次以上。

刷壁时一定要仔细,在刷壁后进行清孔,将空气开液器吊入槽内,以泥浆反循环法吸除槽底(约5M深范围)土渣、淤泥,并置换底部泥浆。

b、槽壁清孔结束后,检测泥渣厚度及泥浆指标,符合规定后清底换浆才算合格,一般应满足:比重<1.15,粘度<30s,含砂率<8%。

c、清底换浆过程中,控制好吸浆量和补浆量,使其达到平衡,保证槽壁稳定。

5)钢筋笼制作、吊笼质量监理要点及质量要求a、钢筋笼制作宜整幅成型、起吊并入槽,因本工程工作井钢筋笼长45m,重约55T,为保证钢筋笼的吊装安全应进行试吊装,待试吊成功后再进行正式吊装入槽。

若分二段制作,但应征得设计同意。

b、为确保钢筋笼制作在吊笼过程中整体稳定性,钢筋的接长宜用对焊,上下二幅钢筋笼入槽过程中的连接,一般可采用搭接焊,搭接焊应按钢筋混凝土规范错开50%,错开长度为35d,最小错开长度≥500mm;搭接焊长度为10d。

c、为确保保护层厚度,钢筋笼内外两侧应焊定位垫块,在一般宽度(槽宽5m)的钢筋笼水平方向设2-3只,每只定位垫块竖向间距为3-5m。

d、钢筋笼除结构焊缝需满焊及四周钢筋结点需全部点焊外,其余结点可采用50%交错点焊。

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发生散笼变形。

钢筋笼成型过程中所用的镀锌铁丝绑扎点,必须在焊接后拆除。

e、钢筋焊接接头,预埋钢筋接驳器均应按规定作试验,试件合格后,方可制作钢筋笼。

f、钢筋的规格、根数、间距、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竖向主筋数量按幅宽计算,根数n=幅宽/间距+1,必须放足,钢筋间距可适当调整;接头区及砼导管范围内的钢筋应在两侧补足。

g、每幅地墙预埋钢筋接驳器数量、规格、标高、间距必须应根据地下墙图纸严格监控,标高误差应小于20mm(设计要求),确保正确位置,主要包括顶、中底板主筋和侧墙上的剪力筋等,不得遗漏。

施工中需保护接驳器,螺孔勿被堵塞。

混凝土导管范围内放置的钢筋连接器仅做连接构造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