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课
《等效电路--电阻的串联》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研究报告
哈尔滨市第15中学校梁枫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类别
《利用计算机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
2.课题简介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运用一切教育资源(教师、媒体、教材、人文和现场物质环境),创设情景,模拟场景,提供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服务,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绩效。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本人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之一,依据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教育科研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面不断地摸索掌握本学龄段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设计、一面不断深入地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的深入研究。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已由热情走向理性。
因此我们把本次实验研究的目标确
定为:一堂立足于通过实际生活场景,解决物理问题获得物理知识和能力的课程。
并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实践,实现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最大绩效,引领学生从生活问题走向物理,实现从实际需要到物理知识再到生活实际的完美转化。
本节课的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物理问题的敏锐准确的捕捉,对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深入体会,并通过对等效电路和等效电阻的研究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本节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课题研究的实践和探究,实现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反思与完善。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利用小阻值的电阻得到大阻值的电阻。
2、会利用实验研究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各用电器电阻的关系。
3、会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推导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熟悉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串联电路的
电阻关系。
2、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掌握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初步领会等效替换法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分析电路
问题的思路
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串联电路电阻关系式的得出过程。
2、利用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
问题。
(二)教学难点:
1、从决定电阻的大小因素角度理解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
2、明确等效电路的含义,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联电路。
三、实验研究过程
1.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方法,清楚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电阻关系式,更没有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历,对生活场景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体会不足。
结合上述特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择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真实物理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与和求知欲,以期实现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课题理念指导下的常规教学课,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从解决如何修复已损坏的收音机的电阻元件入手引入课题,再现生活中的实际物理问题,,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完成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情感体验。
3、学习方法分析
本节主要结合信息技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式实验探究学习法,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的同时不仅得到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而且进一步体会到物理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
注重思维引领、注重能力养成。
本节拟采用猜想、实验探究和理论证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并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认识更充分一些,而且能使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深刻一些.由于实验法放在理论推导法之前,因此该实验就属于探索性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继续.对于理论推导法,应先明确两点:一是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范围要从一个导体扩展到几个导体(或某段电路)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时,常出现一个“总”字,对“总”字不能单纯理解总和,而是“总代替”,即“等效”性,用等效观点处理问题常使复杂电路变成简单电路。
4. 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重点:
1、串联电路电阻关系式的得出过程。
2、利用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学习难点:
1、从决定电阻的大小因素角度理解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
2、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联电路。
5、可选器材(可调):
干电池2节、小灯泡2只、5 Ω定值电阻、 10 Ω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单刀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
(可根据需要分组调整)
6. 教学过程预设
四、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数据略):
1.本节课数据采集结果分析及反思:
填表说明:本节课参与数据采集的教师共有4人,每名教师根据不同的观察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采集和记录。
要求数据采集教师在相应的空格中填写人数,以便于最终计算百分比。
同时,要求教师在收集定量数据的基础上,留心观察课堂中的现象并加以描述,形成定性数据。
作为数据分析整理过程中的佐证材料。
2.深入反思
(1) 师生在本节课中的反应及师生对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支持的实际需求。
执教者在本节课中充分运用媒体手段、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执教者运用媒体手段娴熟,恰到好处地运用情感,引领、带动、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学实效,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找到了教师讲解与电教辅助的结合点,精彩的课件成为本节课效果的有力保障,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情感被点燃、思想被激活,使原来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可观可感的实际问题得以完美结合,提升了课堂学习的绩效。
(2)信息技术对师生活动的科学有效作用的具体表现:
①学生的能力被提升,学生的思维被引领。
②信息持术的有效运用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对照班授课完善实验。
对照班的授课,使本次课题课得到有效的补充与完善,保证了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在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教学法过程中成功地得到的第一手素材,为今后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
这次的实验过程,充分体会到了科研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明晰了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五、课题组反馈及下一步实验方向
课题组全体成员全过程参与了此课的教学过程观察,课前以测量学知识为指导设计了一系列观察量表,在全过程参与本节课的基础上认真填写了观察量表,获得了第一手信息,形成了研究数据。
《等效电路》一课是一节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运用一切教育资源(教师、媒体、教材、物理实验),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指导下的课题实验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定量观察的数据统计来看,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达到73%。
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到了极佳的作用,收到了效益的最大化。
体现了教师对于科研课题的深入理解和努力实践。
2、课前有相关知识的培训与研讨、课上有过程观察和数据采集、课后有数据统计与分析,本节课题课基本实现了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课题开展提供科学实证的作用。
3、实践证明:课题研究不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科学地处理好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学案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执教的过程中始终以课题理念作为指导,收到了一种高屋建瓴的效果。
4、一些课题组成员也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中一些细节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如适当调整课堂容量,给学生充足的展示空间能否用电脑动画代替一部分实验内容等。
这些建议将有利于执教者与参研教师科学调整下一步研究方向。
下一步实验方向:
1、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电教手段使用的度。
电教手段过多,会不会冲击课堂教学,物理教学实验的本质应是什么?
2、能否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能否代替真实物理实验这也是一个问题。
办法永远比问题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一定让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