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课件)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课件)


• 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生产力,改变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马克思: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列宁:社会主义就是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
动生产率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
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电气化铁路 + 美国托拉斯 + 资本主义管理经验
•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 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出 现了严重的背离:主要是1957年以后,"左的思 想开始抬头,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 思想,出现了一些严重错误,如"大跃进","文化大 革命"。 • 毛泽东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 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 1981年3月,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
• 1986年底,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还说:"我们要发
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 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 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
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 1990年2月,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
主要矛盾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
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意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 住。”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 的发展。”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 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场都是经济手段。”
发解 展 放 社会主义本质 生生 产产 力力
消 消 除 两灭 极剥 分削 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形态 运动规律上的体现。
2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是社会主义本质 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
3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 主体价值目标上的体现。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将“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置于首位,是因为发展先 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 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 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 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党作为中国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的性质也才能从根本上 得到保证。
值得深思的问题:
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什么样?
共同受穷?共同富裕?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何
处去?
超英赶美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 识
邓小平的思考:
• 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完全搞清
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 1980年,:“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要
• 大跃进宣传画
– 人民公社宣传画
〖案例一〗社会主义的吃饭问题
“一吹三层浪,一喝九条沟”
1978年3月,万里到安徽定 远县考察。 万里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 农民交谈。
风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 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 封建主义底子+资本主义影响
苏东社会主义的结局
• 1991年11月25日晚9时,飘扬了70余年的 • • • • •
苏联国旗黯然降下,三色沙皇国旗代之 缓缓升起。 社会主义国家由:15-5个; 占陆地面积由:24%-7.5%; 人口由:16亿-12.7亿; 共产党由:180-130家; 共产党党员由:9100万-6400万。
是互为条件的。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 毛泽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分
阶段的,社会主义从‘建立’到‘建成’,必须经过从低 级到高级的一系列发展阶段。” • “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 百多年。”
社会主义本质
的 过程性 解放
达到
消除
邓小平 五个动词
社会主义。
•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
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
• 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
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 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 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
小岗村的风波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小岗村社员大会
• 严俊昌:“干脆承包到户,秋后打下粮食,交够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再不用记工 分了。”
•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不能‘肉吃千口,罪落一人
'。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
字 据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 1985年4月,邓小平说:“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 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 要求的。”
• 1985年8月,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雷尼尔,针
对国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会不会使中国放弃社会 主义的两种评论发表谈话,“对内搞活经济,是 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 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 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3、三种标准的历史意义及其内在统一
“三个有利于”标准
实践标准
生产力标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 1992年初,中国南方春意盎然。邓小平在武昌、深圳、 •
• • •
珠海、上海等地视察中,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 道理”的著名论断。 把中国发展起来,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是邓小平终身追求的理想和毕生奋斗的目标。“发展 才是硬道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贯穿在邓小平的 全部理论之中。 第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 《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采取
一切有力措施,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列宁:“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它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把资本主义
作为我们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中间环节。
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 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 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 199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
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
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 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 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 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具体体现。
•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讨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 到底就在于对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 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 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基本的理 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 1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 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 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 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 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 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 不相信。”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生产力目标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人民利益目标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能否达到这两大实际目标成为判断一切社会主义理论
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准。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两对基本矛盾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惊人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
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1、生产力标准
1980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