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第三,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第四,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发生停滞和倒退。

1955年,我国GNP占世界的4.7%,1978年下降到2.5%;1960年,我国GNP与日本相当,而1978年却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面对“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思绪万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改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但是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邓小平。

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同时提出了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这两条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原则“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得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邓小平1986年9月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86年9月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须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列宁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邓小平“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 ——邓小平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 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第二,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经济发展使人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必须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一、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二、发展是世界和时代的主题第三、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第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效地协调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世界上保持应有的地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中国还要完成祖国统一。

“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

”教材P88-1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源于工业时代的高度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效应,以及社会为之付出的惨重代价。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现在我们迫切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面向二十一世纪, 我们应注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通过了《地球宪章》,指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类应享有健康、富有并且与自然互相和谐的生活。

”1992年7月,我国组织编制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其核心内容是: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三)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1、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助于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2、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3、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1988年9月5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变革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3、现代科学的发展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意义1、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学说的重大发展;2、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3、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意义及措施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与意义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科教兴国的涵义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1、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决策;•2、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3、是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4、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举措1)加快科技进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