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复习题和答案

汉语史复习题和答案

《汉语史》复习提要三、名词解释:1.如字一种注音法。

同一个字形因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法叫读如字,例如“美好”的“好”读上声*2.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如“长幼”的“长”不读cháng而读zhǎng。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

*4.关系语凡名词,直接和动词联系,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或者表示行为所凭藉的工具、行为之所由来等等,这个名词所处的位置就叫做关系位。

在这种位置上的名词就叫做关系语。

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5.致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意义上说,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行为,或成为另一事物。

如:“将以愚之”。

*6.意动用法就意义上说,并不能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变为某种性质,只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7.同源词有一个共同来源的必要条件是音同和音近。

例如:懦、蠕、儒、濡。

波、坡、跛—并不违反符号的任意性。

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如“行”的原始意义是十字街,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街”、“衙”等字都从“行”。

9.成语成语是历史上稳固下来的固定词组,它们不是仿古词语,但“于古有征”,丰富了口语词汇,使语言精练。

10.典故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为一个句子或词组。

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11.十六摄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假设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一般人用的是十六摄,如:通摄、江摄、止摄、遇摄等。

12.句子仂语化古汉语句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上古汉语里经常被运用。

名词性仂语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介词“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所以”,如“不知其所以然”。

13.双声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14.叠韵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 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15.小学是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16.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17.小学四大名著是指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本书。

18.引申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种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说明的。

如“朝”字本来是“早上”的意思,引申为“朝见”的意思。

因为朝见是在早上进行的。

四、简答或论述题:1.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1〕公元三世纪〔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后〕为现代。

2.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种〔其中一种到现代变了去声〕。

3.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如“是”〕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句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行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

4.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5.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2.从中古到现代声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图表示并说明。

1、浊上变去2、平分阴阳3、入派三声 4 、去声不变3.浊音清化的规律是什么?声母简化规律。

2.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它们与清音合流了。

如果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

4.上古汉语数量表示有哪些主要方式?请举例说明。

〔1〕数词+名词,数次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五事”“五城十二楼”等。

(2)名词+数词,作谓语,不用单位词〔主谓—>功能概述〕:“牛一”“羊一”等。

〔3〕名词+数词+单位词〔名词作谓语,数词作限定作用,修饰度量衡〕:“马三匹”“禾三百廛”等。

〔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5.王力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现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1.i类零声母,是从云〔yi〕余〔j〕疑〔ng〕影〔o〕变来的。

2.y类零声母,是从云〔yi〕余〔j〕疑〔ng〕影〔o〕变来的。

3.u类零声6.现代汉语中的零声母来源于中古的哪些声母?母,是从云〔yi〕余〔j〕疑〔ng〕影〔o〕和微〔nj〕变来的。

4.a类零声母, 是从疑〔ng〕影〔o〕变来的。

因为云余没有一等字。

7.研究汉语史有哪些材料?〔列举五种以上〕1.现代口语及现代方言。

2.历代的字书。

3.甲骨文和金文。

4.汉字本身的结构。

5.韵书和韵图。

6.历代韵文。

7.姓氏和地名。

8.古人名之外有字。

8.简述研究汉语史的四个原则是什么?四个原则:⑴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语言的研究可分为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

静态的研究:着眼于某一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动态的研究:着眼于不同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

⑵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

⑶重现语言各方面的联系在语言的构成部分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⑷识别语言的发展方向可从两方面看:第一、古代语言循着什么方向到达今天的情况;第二、今天的语言将来要朝哪一方向走。

9.区分词尾“子”字和非词尾“子”字是相当困难的,请从意义方面来讨论哪几种“子”不该认为是词尾?举例说明。

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的早。

现在我们只能凭借意义来看它是不是词尾。

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词尾。

〔1〕儿子的子〔男儿子、女儿子〕〔2〕是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3〕是指野兽虫类的出生者〔虎子、龙子〕〔4〕是指鸟卵〔鸡子、凤子〕〔5〕是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6〕是指圆形的小东西〔史记汉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10.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单位词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有些应用范围缩小了,有些应用范围转变了,请举例说明这些变化。

〔1〕范围扩大:个〔箇、個〕、只、条、张;〔2〕范围缩小:枚;〔3〕范围转移:盏;〔4〕新兴的:顶、挂;〔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11.在上古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式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被动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于”字句〔沿用到汉代以后〕;第二类是“为”字句〔沿用到汉代〕;第三类是“见”字句〔沿用到汉代以后〕。

12.简述上古汉语中“吾”和“我”的区别。

〔1〕“吾”与“我”的分别:“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

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

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

13.零声母可以分为哪四种类型?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u 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ə的,叫做a类零声母。

14.简述“者”与“所”的区别与联系。

“者”“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

“者”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

这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谓语形式。

此外,还有两种结构形式。

一种是放在“昔”字后面,表示时间〔后来有“乃者”、“曩者”等〕;另一种是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

这个定语后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者”字〔两个指示代词前后相应〕。

这种“者”字往往可以不用,名词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不用,于是定语变为名词性仂语。

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

在这种情况下,它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

15.简述上古汉语语气词“也”和“矣”的区别。

1“也”表示一种状况,“矣”表示一种过程。

1.2“也”不着眼在时间的因素,“矣”着眼在时间的因素。

1.3凡过去的事情用“矣”,没有发生的事情用“也”。

1.4一般说来,“也”字用于判断句,“矣”字用于表达句。

凡说明事情的可能性,解释原因,进行推理等等,都属于判断范围,用“也”字。

凡说明事情在某种条件下就变了状况,或表示目前已经成为某种状况,都属于表达的范围,用“矣”字。

1.5中古时期以后,“也”字在一般口语里的使用范围应当是逐渐缩小了的,因为系词“是”字被普遍使用起来了。

系词“是”的引申用法更进一步缩小了“也”字的使用领域。

16.简述汉语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为经学而研究的小学。

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成果如元代《中原音韵》。

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说文四大家。

17.论述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主要原因。

1.语言的简化上古汉语语音复杂,,不断简化适应社会需要。

闽粤方言比较复杂,复音词就比较少。

2.外语的吸收上古外来语,如“葡萄”、“琵琶”等复音词3.单音词义项多,不利于表达意思4.韵律的要求5.语言的本质是口语交际,任何一种语言单音词数量是有限的,社会发展对词的数量需求是无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