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稿复习题

汉语史稿复习题

一、近代汉语时期的文献语料主要包括哪些?你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哪一部?为什么?(共计20分)二、谈谈你对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认识。

(共计25分)三、汉语单音词向复音词演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共计10分)四、试谈谈《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著作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共计40分)五、新词产生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请谈谈你对“古汉语词汇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系统”的理解。

(共计30分)1、举列说明汉语单音词从上古到近代的主要发展2、举例说明汉语复音词从上古到近代的主要发展3、上古、中古、近古的成语各举三例,并解释它们的意义4、从数量、语音、结构和表义几个方面,阐述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一、近代汉语时期的文献语料:A、唐五代1、敦煌文书:指藏于敦煌莫高窟的一大批经卷,文书。

1900年,由当时的一名道士意外发现,后遭到外国的劫掠。

其中,英人斯坦因劫走9000卷,法人伯希和劫走5000卷,劫余8000卷藏于北京图书馆,总计二万六千多卷,是研究唐五代时期重要的文献资料。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P19国内从事敦煌文献研究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学和浙江大学,有一大批的学者,一大批著作。

2、禅宗语录:《六祖坛经》(六祖为慧能);《神会语录》;《祖堂集》3、唐诗、五代词、小说、笔记、杜甫、白居易、寒山拾得诗 唐传奇:《李娃传》4、笔记,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等,日僧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B、宋代1、禅宗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2、朱儒语录:《朱子语类》3、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4、小说集:《太平广记》5、史籍白话资料:《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6、宋诗与宋词中的口语资料:黄庭坚、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作品7、诸宫调二种:《马致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C、元代1、元杂剧:臧懋循《元曲选》、《元刊杂剧三十种》2、元散曲:隋树森《全元散曲》;《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玉》、《乐府新声》3、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古本戏曲丛刊》收南戏15种4、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 《元典章》和元代话本碑文D、明代1、史料:《元朝秘史》、《皇明诏令》2、会话书:《老乞大》、《朴通事》3、小说:《三遂平妖传》、《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两拍二、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因在于处于词的核心地位的词义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单音词的词形和词音在某种程度上已限制了词义的发展,词形和词音是为表达词义服务的,因而也必须适应词义的发展。

就形而言,汉字以已有单音词作为组词的语素,用不同的搭配方式组合成大量双音词,适应了表达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大量新生事物、新概念的需要,继形声字之后又一次适应了汉语词汇不断增长的要求,从词形上奠定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基础。

就音而言,音节的简化、声调的产生、单双音步的演变等语音现象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之一,由声韵相拼组词到由两个音节相合组词的双音步特点为词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语音形式,体现了汉语词音适应汉语词汇发展的巨大潜力。

就义而言,主要体现在词义的表达由综合渐趋于分析。

形态变化衰落的汉语,主要是立足于词义,顺应人的思维,由已知昭示未知,以单音词为基础,以文组字而生字熟旁;又适应词义发展的需要,由单音词充当语素发展为双音词,以字组词而生词熟字。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突破了单音词在形和音上的局限性,不仅大大增加了词的数量,而且还相应地减少了构词语素的数量,以简驭繁,建立了以少量语素构成大量词语的词汇体系,从而使汉语在词义的表达上更臻完善。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由作为孤立语的汉语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的,也是汉语词汇内部形音义三者矛盾互相推动的必然结果。

三、汉语单音词演进为复音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

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

如: 爷——阿爷 一——第一 阿爷 第一 夏— —有夏 母—阿母 有夏 有夏 阿母 欣——欣然 欣然 燕——燕子 石——石头 率—率尔 燕子 石头 率尔2、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语素, 加一个相关语素构成复音词。

或利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作语素,构成复音词。

如: 艰——艰难 恐——恐惧 知——知道 将——将军 洪——洪水 减——减少 道、路—道路 朋、友—朋友3、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如: 途——道路 伐——攻打 好——漂亮 师—军队 息——呼吸 御——抵挡 池——护城河 亡—丢失四、《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如“释诂、释言、释训”等。

这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方法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而用一个单词来解释.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

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邴的《尔雅疏》(十三经注疏之一)流传至今.模仿《尔雅》的书很多,形成“雅学”。

最早的是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书名是“尔雅的扩大”的意思。

《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既解释古语,又解释不同地方的方言。

西汉成都人扬雄作,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书。

《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但是不像《尔雅》的分类那样系统,也没有“释×”的篇名。

内容包括古语、今方言(汉代方言)和共同语(通语、凡语)。

注明方言词的来源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例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逝,秦晋语也。

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卷1)。

受《方言》影响的著作,现存而且常见的有清杭世骏的《续方言》三卷,是从古书中搜寻材料来补充《方言》的,钱大昕《恒言录》六卷、郝懿行《证俗文》十九卷等,主要是从古籍中收集材料以印证当代俗语,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编排的字典。

这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

全书收9353个单字,1163个重文(异体字),归入540个部首进行解释。

唐宋以来,《说文》是研究中国文字的主要参考书。

《释名》,东汉刘熙著,27篇。

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分类略同《尔雅》也采用“释×”或“释××”的篇名,后人有的称之为《逸雅》。

刘熙认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从语音可以探寻语义的来源。

例如: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苦,吐也,人所吐也。

火,亦言毁也。

物入其中皆毁也。

五、新词产生的主要方式:同源孳乳、音变构词、复音化和吸收外来语。

汉语新词产生的主要方法是同源孳乳(王力,1982) ,孳 乳 就 是 派 生 、演 变 、繁 殖 的 意 思 ,同源孳乳就是指由同一根词派生出一组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密切关系的一组词。

比如:汉语从“戋”的词皆有“小”义,沿 着“小”义同源孳乳而产生的词有:线,丝缕之小者;笺,竹简之小者;钱,农器及货 币之小者;贱,价值之小者;盏,酒器之小者;浅,水之少者;溅,水所扬之细沫;践, 轻踏;残,伤毁所余之小部;饯,小饮;諓,小巧之言;牋,木简之小者;俴,物不坚 密……我们看到:这一组词是循着各类物体“小”的思路延伸,从为“物体的小”造词顺延成为“方式的小”造词。

音变构词是汉语新词产生的另一手段,指通过音节中音素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构词形式。

在远古和上古时期,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新词的产生也多数是单音节的,为了准确的用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义,就要改变词的读音。

读音一变,词义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产生了一年新词。

例如:古汉语中“衣”①yī名词,衣服②yì动词,穿衣,“好”①hǎo形容词②hào动词,喜欢。

此外还有大‐太;黑‐墨;三‐驂、变韵造词:内‐纳;冒‐雾;民‐氓、变调造词:衣‐衣;好‐好、兼有声韵调变化:恶‐恶;解‐解(懈)等。

复音化是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产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复音化究其核心原因是为了汉语表义的精密性和语音系统的简化,从语音层面来说,主要有联绵词、叠音词,从语法层面来说有复合词,从语用层面来说有偏义复词等。

如“兵”在早期仅指“兵器”,通过社会的发展,“兵”的意义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和引申,于是产生了士兵、兵法、兵车、兵工厂、步兵等词汇。

第四种新词产生的主要方法就是吸收外来语,从上古开始,汉语中就出现了借用外来词指代新事物。

吸收外来词的主要方法有音译法、音译加意译法和意译法三大类。

如音译词:葡萄(大宛语),西瓜(女真语);南无、三昧(梵语);歹(蒙语,tai);阿马(满语,ama);音译加意译:如尼姑,阎罗王,忏悔等(佛教);意译词:如世界,烦恼,导师,平等(佛教)等。

单音词的发展:上古时期:单音词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以单音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

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的现象尤为突出。

由文字是记录音节的,因此在上古,字和词基本是对等的。

如《左传 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全文共52个字,只有“勇气”一词为双音词,其他5个都是单音词。

“一鼓作气”后来才成为成语。

甲骨卜辞所反映的商代词汇的特点:1、内容广泛,数量有限。

反映的事物包括天象、地理、时间、方位、动物、植物等,商代词汇大体完备,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

2、绝大多数是单音词,基本字与词相当,复音词很少。

只有“上帝小食(指午后)”、“小示(指旁系先生)”、“大室(殷王祭祀之所)”、“血室(宗庙血祭之室)”等极少数双音词,而且多为名词。

3、多数词只有一个意义,一部分词有多个意义,多的可以达到五六个义项。

如“见”,有看见、巡视、谒见、展阅等义。

4、就词性来说,名词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较少,虚词更少,兼类现象相当多,在能够确定的1000多个甲骨文字中,名词约800个,动词约300个,形容词几十个。

虚词一般由实词发展而来,如“自”,本义鼻子,卜辞又为自己,或作介词“从、由”讲;“亦”,本义是腋下,卜辞作“又、再”讲,如“旬壬寅雨,甲辰亦雨” ,不用本义。

中古时期:中古产生的新词大多是双音词,但也有一部分是单音词。

单音词词汇进一步丰富。

从词形和词义两方面,根据新词(包括新义)和旧词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继承旧形,新义与旧义没有联系。

如,村:村庄、村子。

产生于六朝,如《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