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复习资料整理(终结版)一、汉语史1、对象语音、词汇、语法,2、根据(1)现代方言口语如南昌方言保留你了入声字白、铁等(2)亲属语言(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
如《尔雅》《说文》等著作。
(4)甲骨文、金文,如出土的郭店楚简以及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字(5)汉字的结构分为表意字和形声字,(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如陈澧的《切韵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如上古语音以《诗经》的用韵为参照。
(8)姓氏、地名.如铅lian)县\六(lu)安瓜片保存古音。
阿房宫古人的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
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9)古代的借词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
如印度与天竺①外语中的汉语借词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②汉语中的外语借词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可以从拼写中知道汉字的古代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
佛 bud 古无轻唇音天竺印度古无舌上音(10)散文,特别是接近口语的作品,考察某一时代的语法语义。
二、语音1、古音为周秦两汉的语音,即上古语音;今音为魏晋隋唐宋的语音,即中古语音。
2、音韵学四大部分:古音学;以《诗经》的用韵为代表;今音学:以《切韵》为代表;北韵学: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等韵学。
其中,等韵学研究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并制成韵图以表示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3、重唇音:双唇塞音、双唇鼻音。
帮【p】、滂【p‘】、并【b】、明【m】四母,现代普通话念“b”【p】、“p”【p‘】、“m”【m】,如“巴”、“泊”、“傍”、“蒙”。
轻唇音:唇齿擦音、唇齿鼻音。
非【f】、敷【f‘】、奉【v】、微【】四母,现代普通话里非、敷、奉念“f”【f】,如“飞”、“肥”、“犯”;微母念半元音【w】,如“微”、“文”“王”。
4、舌上音:舌面前塞音、舌面前鼻音。
知【】、彻【】、澄【】、娘【】四母,现代普通话分别念卷舌声母“zh”【】、“ch”【】和舌尖鼻音“n”【n】。
5、全浊声母:并【b】、奉【v】、定【d】、澄【】、群【g】、从【】、床【】、邪【z】、禅【】、匣【】。
6、等韵学分等依据:韵母中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看有没有韵头,有韵头介音【i】是三等或四等。
主要元音的开口度由洪到细分为四个等类,即“四等”,元音的舌位逐渐前移。
根据介音【i】的有无,分为洪音,即一等【o】【u】、二等,无介音;细音,即三等【ǐ】、四【i】【e】等,有介音。
7、今存完整的反映《切韵》系统的的书是宋代的《广韵》8、韵书的历史发展:《切韵》陆法言,颜之推著,前者执笔;《唐韵》;《广韵》陈彭年,邱辉等著;《中原音韵》周德清。
9、近代语音是以元代的《中原音韵》为语音标准。
10、唐末守温创造了36字母。
(×)11、牙音和齿音实际上都是舌音。
(×)12、韵要求声调相同。
(√)13、韵母从古代分二呼,现代分四呼。
(×)14、入声韵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韵。
(×)15、叠韵就是两个韵母相同。
(×)16、中古音韵以《切韵》系统为主要依据。
17、今存最完整的《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广韵》。
18、平水韵作为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是由南宋平水人刘渊所始。
19、反映唐代以来近体诗文创作的韵律依据是平水韵。
20、《广韵》的平声分上平声和下平声,可以说是平分阴阳的滥觞。
(×)21、《广韵》36个声母中新出现了非敷奉微,知彻澄娘。
(×)22、“匍匐”又作“扶伏”,反映了古无轻唇音现象。
23、“陟,登也”,反映了古无舌上音现象。
24、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异文:如“伏羲”又叫“庖栖氏”;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解释它的意义;《说文》谐声偏旁“凡同声旁者并同声类”;古读:如“古读猪如都”等P7925、段玉裁在《六书均表·古谐声说》提出:同声必同部。
26、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提出:古无轻唇音。
27、“阿房宫,房,旁也”,反映了古无轻唇音现象。
28、用一个比较常用的字给另一个同音字注音就叫直音法。
29、“古音娘日二纽归泥”是由章炳麟提出的。
30、“反切系联法”是清代的陈澧《切韵考》提出的。
31、声调变化相传沈约发明“四声”,即平、上、去、入。
调值的变迁是比较快的,而调类的变迁比较慢。
调类主要有三个变化:浊上变去声、声调分阴阳、入声的消失。
浊上变去声:全浊上声变去声声调分阴阳:平分阴阳,清音平声字归阴平,浊音平声字归阳平。
入声的消失:入派三声,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全清归阴平。
32、声母的变化上古——中古:匣母的分化,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如完—院。
端t、透t‘、定d‘的分化,端透定三母分化成知彻澄三母,如汤—畅。
d的失落,端透定和邪母谐声成喻母中的余母,如台—怡。
中古——现代:略33、浊音清化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并”、“奉”、“定”、“澄”、“群”、“从”、“床”、“邪”、“禅”、“匣”在发展中完全消失,变成同部位的清音声母。
34、古无轻唇音上古声母系统没有中古“非”“敷”“奉”“微”四个轻唇音声母,它们是从重唇音分化出来的。
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条中提出,如“匍匐”又作“扶伏”。
伏羲——庖栖阿房宫逢丑父35、古无舌上音上古声母系统中没有舌上音“知”“澈”“澄”“娘”,不存在“舌音类隔”的问题。
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提出,如《诗·鄘风·柏舟》:“实维我特”,在韩诗“特”作“直”。
梦珠——梦都田完——陈完猪——都36、阴阳对转它是由孔广深提出来的,阴声韵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阳声韵是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入声韵是以塞音收尾的韵母。
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同类韵部,元音相同,可以相互转换,即阴声韵转化为阳声韵,阳声韵转化为阴声韵,入声韵转化为阴声韵或阳声韵,阴声韵或阳声韵转化成入声韵。
37、同声必同部同一个声符的许多形声字,上古属于同一韵部,即谐声偏旁和诗经韵脚的一致性。
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同属一个韵部,也一定和诗经的韵脚相符。
由清代学者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古谐声说》提出。
38、如字用于异读字词的注音,用这个术语是告诉读者要按照这个字词常见的读音来读,即要读本音。
39、读破 \ 破读通过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
如“衣”,读yī是本音,表示名词“衣服”;读yì是破读,表示动词“穿衣”。
40、双声叠韵词语音: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相同,即不论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词汇:双音节词,连绵词。
语法:双声叠韵构词法,一个语素构成词,单纯词。
双声的词:憔悴玄黄叠韵的词仓庚41、反切定义: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东,德红切。
毛,莫袍切。
方法:首先,判断反切上字的清浊,清声母字归阴平,浊声母归阳平。
a如果上字是全浊声母,要考虑浊音清化的规律:如下字是平声,则归送气,如是仄声则归不送气,其中去声与入声还是阳平,但要特别注意上声,因为全浊加上声变为去声。
(“动”是上声)b如果上字是次浊声母,下字是平上去三声则仍然是阳平,如是入声,则次浊加入声变为去声。
c、如果上字是全清声母或次清字,如下字为平声,则归阴平。
如下字为仄声,则上声归上声,去声归去去声。
但入声仍要归阴平。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尖团合流的规律。
即g、k、h 和 z、c、s碰到齐齿呼i和撮口呼会变为j、q、x。
42、汉语复音化的因素1、语音的简化,区分同音词的需要。
2、表达要确切的需要3、受外语的影响,如外语的吸收。
音译,外语是复音词,译出来也是复音词。
外语是单音词,外语语音比汉语复杂,有复辅音、辅音韵尾,汉语须用音节去对译,这样译出来也变成复音词。
意译,主要是用偏正词组对译单词,既是词组,至少有两个音节。
如:汽车。
三、词汇1、古今词义的差异(1)全同如“山”“水”“日”“月”“牛”“马”“车”“大”“小”;(2)全异如“涕”,古义“眼泪”,今义为“鼻涕”(3)有同有异①、词义范围的变化a、范围变小,如“宫”,古泛指“住房”,秦汉以后指帝王的殿堂、住室以及寺庙。
b、范围变大,如“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c、中心转移,如“汤”,古指“热水”,今指“菜汤”。
②、感情色彩的变化a、由褒变贬,如“爪牙”,本指“动物的爪和牙”,喻以褒义“武臣”,今指贬义“反动势力的帮凶”。
b、由贬变褒,如“锻炼”,古有贬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今主要指褒义“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人的坚强体魄和勇敢机智的精神”。
2、借词从别的语言里连音带义借来的词,也叫“外来语”、“外来词”、“音译词”,如骆驼、葡萄三种方式:a、完全音译,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
b、音兼意译,如“逻辑”(logics)、“乌托邦”(utopia)。
c、半音半意译,如“卡车”(car)、“美国”(America)。
3、译词利用汉语原有的词素和构词方式造成新词,来翻译其他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也叫“意译词”。
如“世界”、“地狱”。
4、同类词意义上相关联并属于同一范畴的词,通常部首相同或相通,意义与部首有关。
如“斤”是砍木斧,“斧”“斫”“斩”“断”就是同类词。
5、同源词由同一个语源派生出来的一组词,往往音同义近、音近义同或音义皆近。
6、词义的演变:扩大、缩小、转移词以扩大:词义演变的一种方式。
词的原意完全保留,但其意义范围扩大,概念的外延扩大。
如“河”,本指“黄河”,扩大为“河流的通称”。
词义的缩小:词义演变的一种方式。
词的原意部分保留,但其意义范围缩小,概念的外延缩小。
如“瓦”,本指“已烧土器的泛称”,后专指“屋上盖的瓦”。
词义的转移:词义演变的一种方式。
词的旧义被新义所代替,词义的转移范围甚广。
如“狱”,本意是“诉讼、案件”,转为“牢狱”。
7、汉语基本词汇是富于稳固性的,变化还是可能的。
其变化为:(1)旧词的消亡①概念的废弃,古代需要区别的东西,后代不需要区别了。
猎时代,人们有必要辨别许多的鱼类、鸟类和兽类,畜牧时代,人们也有必要区别家畜详细种类。
社会的发展,某些事物的种类不需作细致的区分,大类名取代特称名。
②事物不存在。
古代存在的东西,后代不存在了。
例如:冠冕绔(2)新词的产生,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
战国的楼字,宋代的桌椅。
(3)概念的废弃(4)词语的替换,事物概念不变①旧词成为新词的构词语素。
a.加上词缀鼻-鼻子b.同义并列肤-皮肤肌-肌肉c.偏正发-头发眉-眉毛②旧名换为新名a.意义有关联走取代行脚取代足目-眼睛面-脸b.方言和外来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