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位于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课题为《汽化和液化》,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有学生实验,所以按两课时来完成,同时内容又比较连续所以我的处理是将两节课一起上用“大课”一次完成。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部分,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难易规律,我将教学过程调整为:先学习“蒸发”后探究“沸腾”。

本章内容既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章节又是重点部分,说它是重点原因有二:首先它经常作为考试的内容,另一方面本章的物理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这么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本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知道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认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能用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解释物理和自然现象;(3)、知道液体沸腾的规律、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4)、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5)、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自然现象和具体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学生实验总结出物理规律;(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进一步巩固物理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二)、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三)、教学难点(1)、运用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做并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从中总结出液体沸腾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条件;(3)、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还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具体应用了讲授法、学生体验、学生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

(2)教具与学具电教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教师演示用:水槽、气球、酒精、热水、大烧杯学生每组器材:毛玻璃若干、滴管儿、酒精、坩埚钳、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停表。

四、学法指导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一一动手实验一一分析归纳一一巩固练习。

运用了讨论法、数据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实验操作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五、教学过程(一)伏笔埋设:进教室后视具体情况,用湿巾或者抹布擦黑板或者写个字。

设计思想:从实际生活现象中引入新课很直观,能一下子让学生走进课堂,直奔本节课主题。

(二)复习旧知设计思想:本章内容比较连贯,个部分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知识点相似而又不同,能辅助学习后续物态变化但又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对已学内容的进行复习。

设疑:哎!刚才黑板上的字呢?(对上课时的黑板变化进行设疑,进入新课)(三)新课教学的定义二、汽化情境导入:洗衣服和忘记关火的水锅。

洗衣服时衣服变干需要很长时间;而忘记关火的水锅却很容易熬干。

(一)蒸发1、定义:情境设置洗衣服,分析蒸发有什么特点:洗衣服时有没有洗到一半儿因为是没别的事儿扔到一边儿不洗的?很长时间回来后有没有发现衣服外边已经干了而里面还是湿的?试分析说明了说明。

②洗好的衣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说明了它的速度怎么样?③夏天滴到地上的水能干了,冬天滴到地上的少量的水能干吗,说明了什么?教师:多媒体展示蒸发的疋义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情境设置还是洗衣服,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洗衣服时展开晾晒与揉成团儿晾晒有什么不同?说明了说明因素?②相同的温度下把衣服晾到不通风的室内和通风的室外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因素?③其它条件相同时,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因素?学生体验:将酒精和水分别擦到学生的左右手上,观察根据老师设置的场景,讨论相关问题,派代表发言。

特点:速度慢、只发生在液体表面、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学生分析讨论,发言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②液体表面有没有风(空气流速)③温度学生体验、总结④液体的种类从生活中的实例中让学生明白:汽化有快慢之分蒸发和汽化洗衣服这件事儿和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密,尤其是洗到一半就去玩的男生,由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蒸发,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蒸发的定义从洗衣服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对相关的物理术语进行必要的订正通过学生的体验、感知,能直接对学生产生感官刺激,量,加盖儿,酒精灯的使用, 水的初温要高等。

老师引导本实验中我们注要观察什么?(气泡怎样变化、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以及伴随声音情况)(4).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

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水温度接近时每隔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在表格上。

提前告诉学生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使得实验的目的性更强,防止部分学生“走马观花”。

明确分工,使人人参与,有条不紊,既保证实验探究顺利进行,又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5).分析与论证。

请小组代表总结、汇报各阶段观察到的现象,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图并展示,向全班交流。

老师:适时提问,对照记录表格内容及曲线图加以层层深入得出规律。

①、沸腾前液面是什么情况②、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变③、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分别如何变化?总结沸腾的特征。

④、沸腾时有一定确定的温度规定为什么?⑤、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说明是一十么过程?⑥、由以上你能总结出沸腾发生的条件吗?上台汇报、展示图表①、沸腾前液面平静②、沸腾前气泡下大上小,沸腾时气泡下小上升变大③、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和沸腾时温度计不便。

结沸腾的特征: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④、沸点?⑤、停止沸腾,需要持续吸热⑥、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6).评估、交流与合作。

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对比小资料,你有说明疑问。

②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①沸点与液体表面上方的气压有关。

②评价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实验作风,形成敢于质疑勇于解决问题的基本实验素养。

能够对实验进行反思,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有非学生亲自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绘制曲线。

锻炼学生分析现象,由实验数据和实验图表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五)自我评价与作业(体现分层教学)基础练习1 •炎热的夏天,发现中暑患者后,常把患者扶到通风处,并在患者身上擦上酒精,这里用到的物理知识主要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某次试验中,在1标准大气压下时烧杯中的水正在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 ,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将__________ 。

3.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A.液化现象B .熔化现象C .汽化现象D .凝华现象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B.夏天,剥开的冰棒冒“白气”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冬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5•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A.熔化B •凝固C •液化D •汽化拓展提升1、用酒精灯给盛水的烧杯加热,使杯中的水沸腾,在烧杯中插入一些装满水的试管, 试管中的水将()A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沸腾B.能达到沸点,能沸腾C.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D.加热时间略长一些,能沸腾2、当室内温度为20C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六)课堂教学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六、教学反思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联系我的教学经验,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理解了但因练习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在这节科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

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汽化和液化”这堂课的内容比较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课后的收集资料,课堂上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还有问题的讨论等等。

特别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从实验装置到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时间和实验现象(气泡、声音的变化)、记录等,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确实有点困难。

所以这堂课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的进行我都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小组讨论, 交流合作,选出比较合适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再具体分工,共同完成实验。

开始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除了个别小组没有控制好时间外,其他组都仔细观察了水沸腾的整个过程,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在实验评估时各小组针对“为什么各小组测出的水的沸点不同?”为什么“有些小组加热时间过长?”等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同时也得出了让我满意的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