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是《汽化与液化》,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的第二节,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热学中很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我们今后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是《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的继续,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是很重要的。

而且本节内容又与自然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发展理念,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乐趣。

本节内容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用汽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4、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5、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及温度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绘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节约意识和安全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知道沸腾与蒸发的相关知识,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是理解蒸发吸热,有制冷的作用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们刚接触物理不久,虽然爱动脑,但是能力不强,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2、学生已具备的水平
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沸腾和蒸发现象有较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探究方法。

四、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探究性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资源
PPT、水槽、热水、冷水、酒精、透明塑料袋、温度计、酒精棉球、
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硬纸板、滴管、小扇子等。

六、教学过程
1、课前一练
由学生出课前一练的题目,重点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熔化和凝固,并检查本节课的预习情况,方式可分为板答题、必答题、抢答题,时间约为5分钟。

这一环节用加分奖励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竞争意识。

2、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

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说出来,塑料袋鼓起来了。

接着教师提出:是什么使塑料袋鼓起来的呢?这样就会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此时学生会说:蒸发了,是液态的酒精变成气态的酒精使塑料袋鼓起来的。

接着教师顺势就引入了汽化的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紧接着教师再把鼓起来的塑料袋放在冷水中,让学生继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此处要让学生观察到塑料袋上沾有水滴,学生很快就能反应过来是气体又变为了液体,这样很自然的就把液化的定义得出来了。

接着由学生说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接着让学生回忆在家中烧开水时,你观察到有哪些现象?学生很自然的就能回忆起来水烧开时的情景,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水沸腾时的特征。

有了生活经验,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很高。

由于时间关系,这个实验我主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重点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因此,猜想假设和设计实验环节一带而过,重点放在进行实验和评估环节。

我会给每组准备一套组装好的器材,先介绍实验的器材及它们的作用,并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提
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2)注意节约时间,节约能源,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水尽快沸腾呢?小组交流1分钟。

进行实验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让平时粗心的同学看表计时,让平时爱马虎的同学读取温度值并记录在表格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一二组学生在水温达到89℃时开始计时,三四组和五六组的学生分别在水温达到90℃和91℃时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在表格中,注意沸腾后再记录4-5次温度值,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到导学案上。

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接下来在小组内合作展开讨论:⑴、沸腾前液面是怎样的,沸腾时液面情况又如何?⑵、沸腾前气泡如何变化?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如何?沸腾在哪些部位发生?接着由一、二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沸腾的定义。

接着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展开讨论,你们根据实验现象还发现了哪些信息?学生比较容易的就发现了沸腾前温度升高,沸腾时有一定的温度。

接着教师让学生在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继续观察你们还发现了哪些信息?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比较容易的总结出沸腾发生的条件。

这时教师要及时的对总结的好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请小组代表总结、汇报各阶段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图像,向全班展示。

接着由学生代表说出结论,不全的由其他小组的代表补充完整,也可以由教师补充完整。

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学态度,给予鼓励。

同时还要帮助
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同学们还会发现不同组的沸点有差异,酒精灯撤走后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等问题,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

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汽化的另一种方式:蒸发。

学习蒸发时,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沸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蒸发的三个特点。

由教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如在夏天晾衣服时,为什么要在天气晴朗、刮着风且摊开来晾衣服呢?学生对生活中的例子非常熟悉,可以让他们展开讨论交流,由教师引领学生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减慢蒸发的例子。

这样就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服务于社会的新课改精神。

接着让学生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凉。

再用酒精棉球包住温度计的玻璃泡,用扇子扇,温度计的示数怎么变化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

教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夏天,鱼贩为什么要在新鲜的海货上压上一层冰?夏天洗澡时为什么人上岸后会打冷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蒸发致冷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根据预习说出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教师用FLASH演示通过压缩体积使乙醚液化的实验,并说明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解释沸腾实验中硬纸板上为什么会变潮湿,白气为什么离水面有段距离?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液化的理解,也就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了新课标的精神。

当堂反馈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组内统一答案,组内小展示,教师巡视共性问题集体进行纠正。

让学生独立完成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电冰箱工作时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板书设计:
3.2汽化和液化
汽化沸腾的特征温度变化规律
条件
蒸发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致冷作用
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