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岔道床施工方案

道岔道床施工方案

重庆市轨道交通会展中心支线(会展中心~礼嘉段)轨道工程地下线道岔道床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轨道交通会展中心支线工程项目经理部2011年9月目录一、作业内容 (1)二、技术标准 (1)三、道岔铺设工艺流程 (1)四、道岔施工工期安排 (2)五、劳动力组织及施工机具表 (3)六、作业细则 (5)6.1、施工准备: (5)6.2、基标测设 (5)6.3、散布道岔岔料 (6)6.4、联轨、架轨 (6)6.5、悬挂混凝土岔枕 (7)6.6、粗调道岔几何尺寸 (7)6.7、绑扎、焊接钢筋网架 (7)6.8、精调道岔几何尺寸 (8)6.9、立道岔模板 (9)6.10、浇筑道床混凝土 (9)6.11、抹面、整修及养护 (9)6.12、道岔状态检验 (10)6.13、混凝土养生 (10)七、质量注意事项 (10)八、钢筋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11)九、模板工程现场施工技术要求 (12)十、隐蔽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4)十一、安全及职业健康保证措施 (14)十二、环保及文明施工 (15)地下线道岔道床施工方案一、作业内容重庆市轨道交通会展中心支线(会展中心~礼嘉段)轨道工程道岔施工包括: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9组,其中包含7组左开、2组右开;15m间距60kg/m钢轨9号交叉渡线1组。

具体作业内容:通过岔区附近隧道支洞将轨料用汽车运输至道岔施工位置,道床基底处理、道岔料散料、绑扎钢筋网、道岔轨道架设、悬挂混凝土短岔枕、道岔精调、浇筑道床混凝土。

二、技术标准2.1《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TB10413-2003。

2.2《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2.3《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424-2003 2.4《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2.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2.6《预拌混凝土》(GB/14099-2003)2.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8其他强制性标准。

三、道岔铺设工艺流程道岔整体道床施工计划采用4个作业面进行施工,道岔整体道床采用一次成型的施工工艺,整体道床浇筑前将道岔按照设计位置定位后连接成一整体,然后用钢轨支承架将道岔整体架立,精调道岔各部分尺寸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技术标准,支立模板浇筑混凝土,具体施工工艺如下3-1图示:图3-1 地下线整体道床道岔施工工艺流程图四、道岔施工工期安排道岔是本工程的关键,也是制约正线按期铺轨施工的因素。

对此根据线路调查编制施工计划如下:2011年11月10开设2个道岔预铺作业队,由会展中心至会展中心北站区间右线支洞运送轨料到达施工现场开始道岔铺设,至2011年11月25日完成共计5组9号单开道岔铺设。

此5组单开道岔铺设完成后,两个道岔作业队转向会展中心北站9号15m间距交叉渡线施工,从2011年11月26日开始铺设,至2011年12.6日完成交叉渡线铺设任务。

2011年12月10日安排2个道岔作业队由黄茅坪站支洞进入岔区,施工黄茅坪站2组9号单开道岔,于2011年12月18日完成施工。

黄茅坪站岔区施工完后于2011年12月18日进入礼嘉站岔区施工2组9号单开道岔,于2011年12月26日完成道岔铺设。

五、劳动力组织及施工机具表劳动力组织表整体道床施工机具表六、作业细则6.1、施工准备:对进场道岔几何尺寸、规格、数量进行验收;配置道岔施工机具;隧道结构移交时,隧道结构底板、侧墙等均不得有明显漏水或其他渗漏水;基底应无淤泥、泥浆、垃圾及其它杂物;两站一区间满足测量贯通条件。

如结构未能达到以上条件,应联系相关土建单位进行堵漏或利用水管集中排除积水,并将基底清理干净。

隧道结构底板上有浮浆时,应先凿除后再对隧道结构底板进行毛面处理。

6.2、基标测设道岔基标位置沿道岔两侧布置,利用道岔线路中线点在其岔头、岔尾或岔心设控制基标,中间轨距变化处及支距位置增设加密基标。

基标与线路中心的距离同设计值较差小于2mm。

整体道床单开道岔分别在岔头、岔心和岔尾设控制基标见图一;整体道床交叉渡线基标的设置于四个单开部分的道岔中心(4个)、整个交叉渡线中心(1个)、长短轴上(4个)以及岔头岔尾(4个)见图二;加密基标共38个,分别位于交叉渡线的外侧及端部内侧。

图 一图 二6.3、散布道岔岔料根据道岔控制桩,依据道岔铺设图将道岔转辙部分、辙叉部分、联接部分及各种联接配件,散布至设计安装位置附近。

6.4、联轨、架轨控制基标单开道岔基标设置位置图交叉渡线道岔基标设置位置图(1)、依据道岔铺设图,将道岔各部分钢轨、辙叉及护轨用普通夹板连结,严禁单独架连接轨防止倾覆。

(2)、用鱼尾板连接钢轨时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预留轨缝。

(3)、所有鱼尾螺栓、各部连接零件螺栓均应上紧,扭力矩一次达标。

(4)、支承架在顺坡终点,尖轨尖端,尖轨部分前、中、后,导曲线部分前、中、后,辙叉部分前、中、后均应设置。

(5)、安装钢轨支承架时,左右位置必须适中。

道岔直线部分支承架要垂直线路中心线方向,曲线部分支承架要垂直切线方向,不得歪斜。

(6)、钢轨支承架各处螺栓、丝杠必须拧紧,不得虚接。

6.5、悬挂混凝土岔枕(1)、在吊挂轨枕之前先在钢轨上按设计位置画出轨枕吊挂位置点,间距误差及方正误差应符合相关施工规范要求。

(2)、挂混凝土岔枕时,螺栓要拧紧,每条螺栓要复紧,以防止出现空吊板现象;岔枕辙叉部分及其前后三根岔枕垂直于辙叉角平分线,其余岔枕均垂直于钢轨。

轨枕安装允许偏差为±10mm。

(3)、上铁垫板时,要有专人负责对铁垫板安装质量进行检查,铁垫板与岔枕之间橡胶垫板不得错位出台。

(4)、破损和露筋的混凝土岔枕要及时更换。

(5)、扣件类型及规格号码应严格按照设计标准选用安装,扣件及铁垫板应密帖无歪斜6.6、粗调道岔几何尺寸用道尺、方尺、L尺、支距尺、线锤和10m 弦线,对道岔轨距、水平、高低、方向、支距、牵引点开口值、查照间隔、护背距离等轨道几何状态进行调整。

6.7、绑扎、焊接钢筋网架1、道床布置上钢筋网架,采用Ø14mm螺纹钢筋作为纵横向主筋网,采用Ø8mm光面钢筋作为箍筋。

2、防迷流网的设置:A、严格按照道岔施工图纸设置50×8mm的镀锌扁钢片和所有的纵向钢筋焊接,并在道床的侧墙引出连接端子。

B、在道岔道床范围内每根合成枕木下方的纵向钢筋和相交叉的横向钢筋进行焊接。

C、焊接时,如有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焊缝高度不小于6mm。

D、在道床底部下层钢筋中选两根纵向钢筋(垂直轨道下方)与所有的横向钢筋焊接。

E、道床钢筋焊接完后,须请监理及相关专业隐检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6.8、精调道岔几何尺寸用道尺、线锤、支距尺和10mm弦线,配合目测对道岔的轨距、水平、高低、方向、支距、尖轨与滑床板、尖轨与基本轨、转辙部分、辙叉及护轨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精调,使其各部位尺寸符合以下规范规定:⑴、转辙器必须扳动灵活,尖轨尖端应与基本轨密贴,其间隙不应大于1mm。

⑵、轨距允许偏差:尖轨尖端处轨距允许偏差为±1mm,其它各部位为+3mm、-2mm。

⑶、查照间隔(辙叉心作用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为1391mm,允许偏差为0~+2mm。

护背距离(翼轨作用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为1348mm,允许偏差为0~-1mm⑷、导曲线应圆顺,支距正确,支距允许偏差为±1mm附带曲线用10m弦量连续正矢差允许偏差为1mm,直线方向用10m弦量允许偏差为1mm。

⑸、接头处轨面高低差和轨距线错牙不得大于0.5mm。

⑹、滑床板应平正。

滑床板与尖轨间隙和轨撑离缝大于2mm者每侧不得大于1处。

⑺、轨顶水平及高程:全长范围内高低差不应大于2mm,高程允许偏差为±1mm,左右股钢轨顶面水平允许偏差为1mm。

⑻、轨面应平顺,滑床板在同一平面内。

轨撑与基本轨密贴,其间隙不应大于0.5 mm。

⑼、轨道中心线:距基标中心线允许偏差为±2mm。

6.9、立道岔模板混凝土支墩经洒水养护24小时达到强度后即可拆除模板及钢轨支撑架,立模板。

由于道岔模板种类繁多,立模板时须安排专人负责掌握模板尺寸,严格按照设计尺寸选用合适的模板支立。

道岔模板采用木模板,模板内外侧用方木支撑,方木支撑间隔不得大于80cm,特殊地段视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加密支撑,以防浇筑混凝土时跑模6.10、浇筑道床混凝土道床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

施工过程中不得碰撞钢轨、模板及钢筋骨架。

振捣完成后混凝土表面要进行抹面处理,不得出现反坡以免影响排水。

混凝土浇注完后至少进行三遍抹面工作,第一遍抹面的同时安排人员将钢轨、轨枕、扣件等表面灰浆清理干净。

6.11、抹面、整修及养护⑴、道床混凝土初凝前应及时进行面层以及水沟的抹面,并将钢轨、支承块、扣件、支撑架等表面混凝土残渣清理干净。

抹面允许偏差:平整度3mm,高程+0、-5mm。

⑵、混凝土灌筑终凝后,及时养护,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道床上不得行驶车辆和承重。

⑶、混凝土抗压试件留置组数,同一配合比每灌筑100m(不足100m 者按100m计)应取二组试件,一组在标准条件下养护,另一组与道床同条件下养护,试件取样时监理必须在场。

6.12、道岔状态检验⑴、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并应无蜂窝、麻面和漏振。

表面清洁,平整度允许偏差3mm,变形缝直顺,在全长范围内允许偏差为10mm。

⑵、支承块、予埋件位置正确。

⑶、轨道扣件、接头夹板螺栓应拧紧并涂油。

6.13、混凝土养生⑴、混凝土浇注完后,12小时内用养生棉或塑料布覆盖并洒水养护。

⑵、砼浇注成型24小时后即可拆模。

模板拆除时不得用重锤敲击模板,以免损坏承道床棱角以及表面美观度。

⑶、拆除下的模板、轨架须及时校正、涂油、清理干净,各种零配件堆放整齐,以备下次使用。

⑷、在后续施工中须加强对已成形道床的严格保护,防止二次损坏。

七、质量注意事项道岔整体道床浇注成型后,其轨道几何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⑴、辙器必须扳动灵活,尖轨尖端应与基本轨密贴,其间隙不应大于1mm。

⑵、轨距允许偏差:尖轨尖端处轨距允许偏差为±1mm,其它各部位为+3mm、-2mm。

⑶、查照间隔(辙叉心作用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为1391mm,允许偏差为0~+3mm。

护背距离(翼轨作用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为1348mm,允许偏差为0~-2mm⑷、导曲线应圆顺,支距正确,支距允许偏差为±2mm附带曲线用10m弦量连续正矢差允许偏差为2mm,直线方向用10m弦量允许偏差为2mm。

⑸、接头处轨面高低差和轨距线错牙不得大于1mm。

⑹、滑床板应平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