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原创】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原创】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创新三:赋税制度
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春秋时期---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汉代时期---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
役制度形成) 魏晋时期---租调制
(前期)租庸调制 隋唐时期---
(后期)两税法 北宋时期---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朝时期--- 一条鞭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 点:
积极:
1.相对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为庶族开辟仕途,中央政 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 2.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3.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4.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5.有助于教育、文化的发展,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6.推动世界文明进步,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对西方产生 深远影响(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高度成熟。
征收的标准: 人丁→田亩、资产过渡; 征收的方式: 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征收的名目: 多种成分→单一货币 征收时间: 由不定时→定时 农民服役: 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
清朝时期--- 地丁银
隋唐时期:
【前期】租庸调制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 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
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
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
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
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
有重要影响。
创新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请同学们思考,从秦汉经魏晋南 北朝再农到业隋发唐展表,现中国古代中枢政 务机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所谓中枢政务机 构,即在中国古 代中央官僚机构 中参与决策、发 布政令、拥有实 权的部门。
——《资治通鉴》卷22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中叶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均田制破坏
安史之乱
税制混乱
阶级矛盾激化 增加税收需要
【后期】两税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 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内容 (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 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 一切杂税、杂役。 (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特
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点
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
公开、客观的原则。
科举制
演变过程:
①隋文帝 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 增设明经; ④武则天 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秦朝: 三公九卿制
元朝: 一省二院制
西汉武帝 时: 中外朝制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宋代 二府三司
明朝 废丞相,内阁制度
淸朝 军机处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
制
六部---吏:主管 官吏的任免和考 核,
户部:主管户籍、
土地、赋税等,
礼部:主管礼仪、 中书省
科举等, 兵部:主管军政,起草诏令
刑部:主管刑狱,
工部“主管国家
平衡君
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 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
【重点突破 】
1.隋唐时期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6)比较:隋唐三省六部与美国三权分立 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
三权分立是为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②分权部门及内容:
三省六部是程序分权: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 行。 三权分立是职能分权: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 央集权的制度保障 ②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 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③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 层流动 ④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 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 素质。 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
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能与时俱进。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制的评价
实质: 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 者控制的制度。
决策与 行
政分离
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 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 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 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部门协 同
机制
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 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 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 决施行
开性;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 它③律记疏载结了合唐,把朝法前律期条的文官与制法律,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律条疏 是议统我一国协现调存; 最早的一部行
政④法法网典密。布,不漏犯罪。
(2)地位:《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社会
成文法典,其文逻辑严谨,语言精练,解说详明,通俗易晓。是中
华法系的代表,中国古代律学之楷模,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具社
主实”现。权 力有效 监督
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 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 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 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实现权 力分配
均衡
“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 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 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D
2.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
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
宰相人数
父亲任官情况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上表据学低者级研官员究整理而成,反映12出两宋时期( 8 )
影响: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
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 析科举制的影响?
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 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 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 者 终 不 为 美 …… 其 推 重 谓 之 “ 白 衣 公 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
③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真题再现
1.唐武则天及中宗时常有皇帝直接敕封官员之事,这种官员的 任命状是墨敕斜封的,有别于经由中书省的朱笔正封敕命。时 人讥称此类官员为“斜封官”。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中书省拥有官吏任免权 B.专制皇权失去最高权威 C.集体议政机制得到认可 D.宰相辅政制度名存实亡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 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且唐更太替宗频时期繁。这常一以品做位法较的低目的的官是员同三( 省长官) 共议国政,加以“
A.扩大中书、门参下知政二事省”的“职参权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 B.为官员提供迅行速相晋职 升的机会 C唐.便玄于宗实后 现对朝中政书门的下全体面制控逐制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 D.强化宰相参政制议。中政书职门能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
上沿袭这种制度。
史学新研究
新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
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
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
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
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
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
租调制,指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 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每年 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叫作“调”
唐代在隋代实行的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庸即
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 “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 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 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 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 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 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 输月送,不胜困弊,结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1唐.(2前01期8课标Ⅱ)沿武用则三天省时六期部制,将,在中三书省、制门下下,尚二书省省成名为称最分高别行改政 为凤阁、鸾台,通机构过。加三授省“长同官共凤议阁国鸾政台,执平宰章相事之职”。头三衔省,使议政低 品级官员得以与场凤所叫阁政、事鸾堂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 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 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和 特原点因。:1.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