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思考与练习题

5思考与练习题

思考与练习题(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有关教育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B.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C.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通用的2.以下有关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A.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不同B.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C.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之一是,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应当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所以两者可以相互代替3.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卢梭B.裴斯泰洛齐C.马斯洛D.涂尔干4.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纳托普B.杜威C.孔德D.凯兴斯泰纳5.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创始人是()A.杜威B.斯宾塞C.卢梭D.涂尔干6.提出“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是()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斯宾塞D.孔德7.有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硕,不包括()A.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C.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D.人的个性社会化发展8.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B.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人的需要C.家庭发展的需要D.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9.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不包含()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B.培养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C.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D.提高全民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0.首次把提高全名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是在()A.1991年B.1986年C.1996年D.1999年11.将“培养学生的长袖精神和实践能力”表述为教育目的是在()A.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B.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A.德育B.美育与智育C.体育D.职业教育13.德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C.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14.智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A.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B.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C.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15.美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A.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B.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C.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D.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16.以下对培养目标理解有误的是()A.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B.培养目标是有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C.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样,是可以相互替代的D.培养目标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17.有关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是()A.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B.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C.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一样具有普遍适用性D.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同时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实现18.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一直有“双重任务论”的说法,所谓“双重任务论”是指()A.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提高公民素质B.提高公民素质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C.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D.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19.认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国民基础教育”的是()A.素质教育论B.双重任务论C.就业准备论D.升学教育论2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包括()A.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C.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认为素养以及环境意识D.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法制,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2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2.()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23.()对教育方针的表述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4. 1957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2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A国家B地方C家长D学校26.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目的的主张体现了()思想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社会效益论D教育无目的论27.()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将个体的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A神学教育目的论B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C教育无目的论D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28.美国教育家()提出教育无目的论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康德29.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目的体现了()思想A社会效益论B教育无目的论C社会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30.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属于()A神学教育目的论B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31.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原则32. 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人的思想A圣西门B傅里叶C欧文D马克思33.()是马克思主义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人文教育C开展素质教育D加强现代科学教育34.()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A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B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D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5.()是教育的根本目的A提高人的科学人文素养B巩固社会制度C促进人的身心发展D发展生产力36.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是指()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37.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作用A控制B制约C促进D指导意义38.()中的教育目的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A 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C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A实践能力的培养B思维能力的培养C想象能力的培养D创新能力的培养40.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制定其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A政治制度B科技水平C经济基础D文化传统41.在()时,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为严重A资本主义高速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C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D原始社会初期42.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时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期43.()是指教育到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教育方针44.()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教育方针45.国家教改委员会1992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了我国中小学的(),是对中小学德智体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教育方针46.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A.原始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答案:C4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在()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答案:C4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C.培养劳动者D.推进素质教育答案:C49.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内容B.教育目的C.学生D.教师答案:B50.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是()中的教育目的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答案:C51.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B.杜威、洛克C.杜威、孔德D.涂尔干、赫尔巴特答案:A52.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B.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智力劳动C.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D.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A53.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

A、教育目的B、教育价值C、教育思想D、教育理论答案:A53.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A、教育大纲B、教育目标C、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答案:D54.主张教育目的取决于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这一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B、孔德C、涂尔干D、那托尔卜55.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55.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A.感知B.理解C.判断D.创造5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57.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二、填空题1.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