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坐标】
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4、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
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知识整合】
一、经济方面——20世纪两大现代化经济模式:苏联斯大林模式和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1)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2)影响:①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②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③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不符合苏俄国情,不是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企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方式)。
(4)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①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面临侵略的危险。
②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过程: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5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1937年,顺利完成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1937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农业“全盘集体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1928年开始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③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特征:①经济方面: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4)评价:斯大林模式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给苏联带来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③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④它不是建设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
(2)具体原因: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突出。
②分期付款、银行贷款、股票过度投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③各国长期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无法阻止危机大规模爆发。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经济萧条;推动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政治: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3)国际关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争夺国际市场,不仅加深了危机,而且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大战迫在眉睫。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危机不断恶化。
2、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重建银行信誉;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
(2)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发起蓝鹰运动,公平竞争,以资鼓励;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缓解劳资矛盾。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3、特点、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4、影响:(1)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5、成功原因:(1)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国家有能力干预经济;(2)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提供了政治保障;(3)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4)罗斯福总统的坚定信念、民主作风和与时俱进的果断措施。
二、政治方面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它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个体系的建立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许多矛盾、隐患,为后来的二战爆发埋下了祸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法西斯势力上台,疯狂地扩军备战;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2、性质:世界人民法法西斯战争。
3、过程: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l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945年二战以同盟国胜利宣告结束。
4、影响:①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引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政权,促进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③战争还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鼓舞和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对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战争中,原子能、火箭、电子等技术的运用,客观上诱导和促进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三、20世纪思想、文化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凯恩斯主义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涨”状态,凯恩斯主义被其他学派取代。
(二)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紧张感;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成就:(1)文学:①特点: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其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2)美术:①特征:反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流露出艺术家的复杂心理。
②代表:西班牙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
3.电影电视艺术:①二战后,电影艺术得到迅速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电视诞生。
③二战后,电视艺术迅速发展。
【习题训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罗斯福(1936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独立宣言》赋予美国怎样的梦想,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美国是如何践行这一梦想的。
(10分)
材料二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
这一流域原是美国的一个贫困地区,多数居民没有电用。
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田纳西工程》(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的背景,说明美国采取上述措施的作用。
(6分)
答案:(1)梦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4分)
罗斯福新政通过《全国劳工法》《公平劳动标准法》,保护了劳工权利。
(3分)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了保障体系,新政使《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梦想得以进一步实现。
(3分)
(2)罗斯福实行“以工代赈”,兴建田纳西等水利工程,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拉动内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并提供了就业;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