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1.(2019·济宁模拟)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
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
上述事件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解析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和平法令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排除C项。
答案 D2.(2019·广州二模)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
这一法令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解析“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是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故选C项;“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其产品支配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不是农民私有制,排除B项;“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对工业化的阻力会很大,排除D项。
答案 C3.(2019·福州模拟)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
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
这说明苏俄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解析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几个时间点——1921年、1922年、1923年、1925年,可知该现象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适合了当时苏俄的国情,即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成效比较明显,于是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现象——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都有所增长,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之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但是题干中仅是提到了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不能推论出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排除D项。
答案 B4.(2019·绵阳三模)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
“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这主要说明当时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说明当时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选C项;“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不是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排除A项;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在1929年开始的,与材料中1925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联工业化是在1926年开始的,与材料中192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5.(2019·安徽“江淮十市”三模)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
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
”材料主要反映出A.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C.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D.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解析根据题干提及的时间点——1928年,可知处于斯大林统治时期,再结合“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可以判断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农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固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928年的时候,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通过题干中“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可以推知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但这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D项。
答案 B6.(2019·漳州模拟)1929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化A.提升了苏联综合国力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C.借助了有利国际环境D.减少了社会制度对立解析据材料“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并结合所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大危机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借助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国际环境,故选C项;材料强调苏联引进工业设备的背景,提升苏联综合国力是苏联引进工业设备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苏联引进工业设备并未改变世界格局,排除B项;材料所述苏联引进机器设备并不能说明减少了社会制度的对立,排除D项。
答案 C7.(2019·宁德模拟)1929年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44.4%,1938 年增加到49.9%;同期,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9.4%增至40.4%。
这一变化说明英国A.积极应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B.极力保护帝国内部的经济往来C.大力奉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D.全面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解析通过题干中英国与自治领之间“英国进口和出口比重都有很大提高”这一现象,再结合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1929年”,可知英国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为防止其他国家对英国及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采取了“帝国特惠制”政策,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帝国特惠制”政策加强了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的经济联系,但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其他国家对英国的经济渗透,排除B项;英国的“帝国特惠制”政策实质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是英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之后的一种行为,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的关系,不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答案 A8.(2019·济宁模拟)从1930年至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8600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1.72亿美元。
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多河动工。
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C.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D.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以及“胡佛水坝”的工程,属于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选A项;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以及“胡佛水坝”的工程,属于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明打破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项;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根除,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以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未涉及所有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
答案 A9.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
1937年这个功能转移到预算局,由它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如不符合提案必须作出修改,否则即告取消。
这表明当时美国A.国会政府的衰落B.总统权力的扩大C.国会权力的复苏D.大众政党的兴起解析题干中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是总统成立的,且对提案具有批准权,后来预算局的提案须符合总统计划,说明总统对提案通过与否有决定作用,故选B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都得到了国会的批准,都是以立法的形式实施的,排除A项;美国国会权力一直在三权中权力巨大,不存在复苏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新政党的产生,且美国是两党制国家,排除D项。
答案 B10.(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下图是某国1927~1936年的一项数据统计。
根据此图变化趋势判断该统计是A.美国社会的失业人口B.苏联工业的产值增长C.中国大豆的外销总额D.日本侵华事件的次数解析由材料可知1927~1931年数据不断攀升,而1931年后迅速下降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抗日战争的爆发影响了中国大豆出口,故选C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失业人口急剧增加,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使得苏联工业持续发展,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速侵华步伐,排除D项。
答案 C11.(2019·太原模拟)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
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危机使民众通过阅读寻求精神慰藉,故选A项;1929~1933年美国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排除B项;材料信息,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大幅提升”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与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答案 A12.(2019·淮南二模)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
由此可见,这类文学流派A.缘起于对“理性王国”极度失望B.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C.表现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D.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解析由材料中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与创作方法可判断其为现代主义文学,联系史实可知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的写作特点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故选D项;浪漫主义文学缘于对启蒙运动后“理性王国”的极度失望,这不符合材料中现代主义文学,排除A项;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这不符合材料中现代主义文学,排除B项;亚非拉民族主义文学表现了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不符合材料中现代主义文学,排除C项。
答案 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9·乐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