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2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
第12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
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重难点突破】 1.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 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
1928)
始)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基础 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相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实力强大 落后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为主导,减少政府市场经济为主导,加强政府对经
化。 意义: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将物理学发展到新
高度。 (2)量子论:诞生:1900年,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研究
热辐射规律) 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 意义: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
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7年实现工业化;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农业:农业集体化,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成大规模集体经济。
积:为工业化提供粮食、资金、原料;消:牺牲农民利
益,未促进农业发展。
②经济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政府行政管理;
平均主义分配)
③评价:功绩:适应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初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综合国
【题例点拨】(2012·广东文综)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
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
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
力迅速增长。
弊端: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
失去活力。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罗斯福新政:(1)措施
内容
作用
整顿银行业(最 恢复金融秩序,为恢复经济奠基;(认பைடு நூலகம்:
早)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放弃金本位、美元 有利于刺激出口,缓和危机。
贬值
《农业调整法》 国家补贴、农民 减耕
促使农产品价格回升,保证农民利益,有利 于农业复苏
《工业复兴法》 有利于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推动企业
(核心)
复兴。
社会措施: 举办救济和公共 工程 建立社会保障体 系
提供就业机会(短期措施),扩大内需(商 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长期措施),有利于 社会稳定
曙光)
(1)二月革命(1917):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性质:
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和平方式)
3)七月流血事件:和平过渡失败,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第12讲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1917-1945)
【前置作业】知识重组
一、新的社会制度诞生——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根本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成为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
一环
直接原因:一战激化社会矛盾
政党基础: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布尔什维克党日益成熟(列宁主义)
2.过程:(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
2.20世纪文学艺术成就
领域
成就
现实主义 萧伯纳《苹果车》、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现代主义 海明威《老人与海》、贝克特《等待戈多》
文
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学
(革命文学)
苏联文学 爱伦堡:《解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反思斯大林模式)
艺 美术 (现代主义)毕加索《格尔尼卡》 术 影视 有声电影、彩色电影问世;电视出现(1926,英),美国
(2)影响:经济: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
复。
政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理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凯恩斯主义),为二战后资
本主义国家借鉴。 三、现代科技文学艺术
1.现代科技(1)相对论: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 内容:时空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
达到繁盛。 社会根源:现实主义文学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
益突出;现代主义文学是由于在二工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 使人们对资本主义
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 路。 创作特点: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再现特殊环境 中的典型人物。 现代主义文学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特点:集 中表现自我,反传统。
②内容差异: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企业国有化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关乎国计
民生外的企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③结果:前者赢得战争但引发危机;后者利于经济恢复、矛盾缓和,是向社会
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2)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①过程:工业:1928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异
干预
济的干预。
涉及范围 集中于经济领域
涉及到经济、社会保障等,涵盖 面广
影响力 在苏联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得以延续发展,被借鉴到其他资
发展
—国家
同
都有国家干预经济和宏观调控,都依赖资本和市场。
2.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产生和繁盛的时间: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
文学的主流。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必要性
【知识建构】
3.历史意义:对俄国:开辟俄国历史新纪元,为俄国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重要
前提。
对世界:冲破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1)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1918-1921,直接过渡) (1921-1928,间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