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民间文化 大众文化 高雅文化
比较
Hale Waihona Puke 通俗易 工业化和都市 懂,受 化的产物 众量大
同上 自古以来的民 间传统
存在于 以大多数社会 当代都 大众为受众 市
同上
以受教育程度 较高的少数知 识分子为受众
运用大众传媒制 作
民众自发创作
满足日常感性愉 悦
表达价值判断和 理性思考
第一章 大众 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的“不确定性”---人为因素和控制机制 2、传播内容的可储存性——耐久性、延伸性 3、传播信息的普遍商品化 4、传播信息受限制和管理 5、“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影响超过讯息)
二 什么是大众文化?
? 1、文化的定义 ? 最早的概念
文化culture=对动植物的培育照料 ——对人心智的 培养(物质 ——精神) 中国:文治教化 ,与武力相对 ? 18世纪末期的德国 文化=科学理性时代的欧洲文明 ⑴人类发展的世俗 化过程 —— 强调人性、人权,否定神权、君权 ⑵变得有礼貌有教养的普遍过程,欧洲中心主义立 场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 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 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 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 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 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 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 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 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 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 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文化四层面
?主流文化 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
代表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
? 高雅文化 (精英文化) 满足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
理性沉思、社会关怀和个性探索旨趣的文化。
?大众文化 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化。 ?民间文化 这是由乡村普通民众自发的、主要由口头传
承的自娱性通俗文化。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
1、大众社会的兴起 ? 区别于传统社会(不在人数 而在结构) ? 特点:数量巨大、相互影响、
自我意识、时间定向 影响:现代感应性中的直接、冲击、轰 动、同步;思想反应上的反叛、异化、 退隐、冷漠或顺从
大众之间的关系
2.1静态上呈现“异质性”: ? 分工细致、越来越专业化,缺少统一的价
? 二战后 文化=强调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19世纪中后期文化主义 文化=文明的反面和对大众文化的否定(精英主义文 化观——对完美的追求)
? 20世纪
文化=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文化不仅限于精英 艺术和审美,而且也表现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意义 和价值。使文化重回大众的怀抱
? 现在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能力、物 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
值观和目的 ? 契约关系——短暂、松散、疏远、不稳定 ? 大量隔绝疏离的个人,孤独的人群
影响:为了摆脱孤独,寻找新奇刺激,欲望 蔓延
大众之间的关系
2.2行为趋向上呈现“同质性”特点: ? 相同的行为结构,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
和影响。 ? 平均的人:组成群众的个人欲望、思想观念
和生活方式上的一致。
?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 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 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 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 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
为与来自官方的 主流文化 、来自学界的 精英文化 并 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 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 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 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 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 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
? 萌芽期: 20世纪80年代,港 台文化唱主角,本土大众文化 开始萌芽。
? 成熟期: 20世纪90年代,本 土大众文化开始成熟占据主流 地位
? 繁盛期: 20世纪末至今,欧 美、港台、本土大众文化齐登 陆,各种大众文化走向全球化、 产业化
中国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
?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 ? 宽松的政治环境 ? 商品经济价值观念的启示 ? 大众消遣娱乐需要的刺激 ?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权力精英的扩张、垄断,公众失去独立,向
大众转变,之间缺乏联系,直接面对国家和 精英,变成受操纵的群氓。
总结:两种对立的大众社会观 1、把大众社会看作是极权主义的一种形式。 2、把大众社会看作是多元民主的一种形式。
? 大众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是工业革命一 来,随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形成。 突出特点是出现了大量异质的、分散的、原 子化的个体,个体间缺少联系,直接面对国 家或权力精英,从而易被操控;但大众社会 高度的个体化,使之有很强的民主性和平民 化,体现了大众社会的两面性。
2、大众的特点
人数上,数量巨大 存在形态上,极强的分散性和异质性 行动趋向上,强烈的同质性,易受操控影响
公众和大众的区别 公众:表达 反应立即 社会行动易 自治程度 高 参与谈论 理性行为 有共同的目标 大众:接受 反应困难 社会行动难 自治程度 低 少与讨论 缺乏理性
3、大众社会与大众传播
? 定义: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 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向为 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 符号的内容。(传播者 媒介 大众)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的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 社会意识形态。
2、大众文化的定义 Popular culture:流行文化 通俗文化(中性) Mass culture:“乌合之众”的文化(贬义) 费斯克的思考: ? 加诸于民众的还是源于他们自身(来源) ? 仅仅表现阶层状况还是抗衡、替代主流(功能)
总结:现代大众是异质性和同质性的统一体。
大众社会理论的演化: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站在贵族立场对工人和劳动大众登上政治舞 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批评,把大众看作是非 理性的、功利性的、不守法的暴徒。为了维护 精英统治而贬低大众。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产业化使得大众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被压 制和剥夺,大众被异化而被神秘控制,从而产 生极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