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暑相关护理课件_【PPT课件】

中暑相关护理课件_【PPT课件】



常生理性散热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
升高。起初,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以增加心输出

量和呼吸频率、扩张皮肤血管等加快散热;以后,体内
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

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
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升,引起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
为临床特征的热射病。
传导3%与 对流12%
通过对流,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变热的 热物质分子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 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水传导较空气快240倍
蒸发
蒸发25%,每蒸发1g水,可散发2.4kj(0.58kcal) 的热量。
发 病 机 制
中暑-- 发病机制
1.周围环境气温升高,体内体温调节不当时→体温↑→中枢神经系统兴 奋→代谢↑→产热量→↑
诊断
主要诊断:1.中暑(日射病) 2.呼吸衰竭 3.低血容量性休克。
治疗
入我科后予妥善安置、重症监护、心电监护,完善检查, 血氧饱和度68%,予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血压较低, 予以深静脉置管并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其他积极降温、 扩容等治疗。患者病情危重,可导致MODS等。病情危重,予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报告
2016/07/28:;中性粒细胞1.20*10^9/L↓; 中性粒细胞% 27.94%↓;血红
蛋白 107.0g/L↓;血小板分布宽度 12.90fL↓;红细胞压积 32.10%↓; 生化:肌酐 113.0umol/L↑;尿素 11.30mmol/L↑;谷丙转氨酶 3U/L↓;
淀粉酶 141U/L↑;葡萄糖 8.90mmol/L↑;钾:3.1mmol/L↓,钠: 128mmol/L↓ 免疫-2016/07/28:肌红蛋白 92.70ng/mL↑ 血小板于发病6h后降至最低(39×109/L) ↓ 2016年07月31日:血常规血小板 28.0*10^9/L↓。 2016年08月02日:血常规:血小板 31.0*10^9/L↓;红细胞 2.70*10^12/L↓;生化-2016/08/02:白蛋白27.8g/L↓;肌酐 49.0umol/L↓.钾:4.0mmol/L,钠:140mmol/L。
有关。 3.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肌疲劳、气
概括
时间:2016年8月 地点:ICU科室 主持者:项海青护士长 主讲者:张伟维 参与对象:ICU全科室护理人员 查房对象:8床 无名氏 疾病诊断:1.中暑(日射病) 2.呼吸衰竭 3.
循环衰竭
主要内容
1.病史介绍 病程简介 2.中暑的相关知识 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3.护理体检 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导管情况 4.护理程序 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评价
Ø 泌尿系统 :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 率下降,尿液浓缩,出现蛋白尿及细胞管型尿,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 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暑分类
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
先兆中暑
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或 生活一段时间后,出现 口渴、乏力、多汗、头 晕、眼花、耳鸣、头痛、 恶心、胸闷、心悸、注 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此 时患者体温多为正常或 略偏高。
2.散热障碍→体内热蓄积过多→体温↑→致中暑高热→缺氧毛细血管通 透性↑→组织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
散热时大汗后引起水代谢失调 出汗时盐的丢失→电解质紊乱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Ø 中枢神经系统: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抑制作用,初期使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 反映不敏捷,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进而可出现谵妄,甚至昏迷。
Ø 心血管系统 ;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输出量 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易促发心律失常、 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
Ø 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且Pa02并不升高;肺血管内皮由 于热损伤会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Ø 水、电解质代谢 :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途径,汗中氯化钠含量约 为0.3~0.5%,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水和失钠。
一般资料
患者 :无名氏;性别 :男;年龄:约50岁;入院日期: 2016.07.28; 代主诉:被发现晕倒半小时
现病史:路人发现患者晕倒在马路中央。发现呼吸急促,口 吐白沫,呼喊无应答。遂拨打急救电话送至我院急诊科。在 急诊科测体温42度、血压46/25mmHg,考虑“日射病”收住 我科抢救。 既往史:不详
入院查体
T:42℃ P:105次/分 R:30次/分 Bp:68/50mmHg,SPO2: 68%, 中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律,查体不配合。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2mm,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 HR10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 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张力低,肌力检查不配 合,双巴氏征(-)。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加重,出现 早期循环功能紊乱, 包括面色潮红或苍白、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 恶心呕吐、大汗淋漓、 皮肤湿冷、脉搏细数、 血压偏低、心率加快。 此时体温在38℃以上。
诊断
重症中暑
(1)热痉挛 (2)热衰竭 (3)热射病 (日射病)
发病机制
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
定义
中暑(heat illness)是指 高温或烈日暴晒等引起体 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体热 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 紊乱或脑组织细胞损伤而 致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
病因及诱因
主要有
①产热增加 ; ②散热障碍; ③热适应差。
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
辐射
是主要散热方式。气温15-25℃时,辐射散热约占 60%,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 及足部。温度33℃时,辐射散热降至零。
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

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

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

,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
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
搐。
护理问题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机体热调节机制障碍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脱水与中暑衰竭引起血容量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