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PPT课件
12
三、重症中暑
按表现不同
分为
热痉挛
热衰竭
热射病
13
一)热痉挛
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出汗后,导致骨骼肌痉挛 伴疼痛。
14
临床表现为以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
腹部、背部肌肉的肌痉挛和收缩疼 痛,尤以腓肠肌痛为特征,常呈对 称性和阵发性。也可出现肠痉挛性 剧痛。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 常。热痉挛可以是热射病的早期表 现。
8
)高热使肾上腺素能受体等发生相应改变 , 使人体耐热 ,同时过热会使细胞膜、细胞器、 酶类受损 ,导致细胞受损甚至凋亡 ,组织功能 障碍。 (3)高热作用于低位脑干 ,使呼吸循环中枢病 变 ,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4)神经系统出现损伤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是 热射病的关键指征。
(2
9
临床特点
16
三)热射病
又称中暑高热,属于高温综合征,是中暑最
严重的类型。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 射环境中作业或运动数小时(劳力性),或 老年、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温和通风 不良环境中持续数日(非劳力性),热应激 机制失代偿,使中心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 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
17
患者在全身乏力、出汗、头晕、头痛、恶心
严密观察生 命八征。
20
常见护理问题
高热
体液不足 潜在并发症:休克、昏迷、出血 知识缺乏
21
救治原则
虽然中暑类型和病因不同,但
治疗基本相同。治疗原则为迅 速降温,有效纠正水、电解质 和酸碱平衡失常,保护重要器 官,预防并发症。
22
一)快速降温的重要性
中暑的治疗首先应采取各种措施迅速降温,
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有效的 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降温,促使机体散 热,体温下降,可以降低脑耗氧量,减少脑 脊液中乳酸的堆积,稳定生物膜,保护脑血 管内皮细胞,抑制磷酸酯酶活化,抑制氧自 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多种内源性介 质释放等作用,从而保护脑细胞不受损。
23
高热能快速导致脑细胞死亡,脑水肿和局部出血、 颅内压增高,甚至昏迷、惊厥,还可出现心力衰竭、 肺水肿、肝肾功能衰竭、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病情危重,病死率相当高。 因此,快速降温非常重要,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 力争在发病1h内使肛温降至38。C左右,以减少高 热对细胞的损伤。临床证明,中暑病人体温越高, 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机体损害越严重。
根据轻重程度 分为
先兆中暑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热痉挛
热衰竭
热射病
10
一、先兆中暑
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
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 晕、眼花、耳鸣、头痛、恶心、胸 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 常或略高。
11
二、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加重,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
括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 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 血压偏低、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
5
高温作业人员,特别是刚中暑人员及年老体
弱、各种慢性疾病患者等在这种条件下,使 体内产热增多而散热相对减少,体内热量大 量蓄积,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心血管功能紊乱,心输出量减少,汗腺功能 亢进,水、电解质丢失过量,继而汗腺功能 衰竭,临床症状逐渐加重。
6
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如年老、
24
二)降温的方法
体外降温:头部降温可采用冰帽、或用装满 冰块的塑料袋紧贴两侧颈动脉处及双侧腹股 沟区。全身降温可使用冰毯,或用冰水擦拭 皮肤。 体内降温:用4-10℃冰盐水200ml进行胃或 直肠灌洗,也可用4-10℃冰5%GS10002000ml静脉滴注,开始时滴速控制在30-40 滴/分,或用低温透析液(10℃)进行血液透 析,现在临床上还有亚低温治疗仪进行全面 降温。
体弱、产妇、肥胖、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 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阿托品)、汗 腺功能障碍(如硬皮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 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等可成为中暑易 发因素。
7
发病机制
中暑是严重影响生命健康和劳动效率的一种
夏季常见病 ,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不断研 究中暑发病机制。 (1)热适应中,热应激蛋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 用 ,但热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超过这个限度 就会引起热损伤。
呼吸内科 彭银
1
内容
定义
致病因素、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生命指征评估 常见护理问题 救治原则、具体措施、健康宣教
2
中暑的定义
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
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衰 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 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 性疾病。
3
中暑的致病因素
高温环境作业,或在室温>32℃、湿度
>60%、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长时间或强 体力劳动,是中暑的致病因素。
4
高温、高湿、太阳辐射和气流4个气象因素与
中暑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人 体通过传导、对流、辐射及蒸发4种途径散热, 如果气温超过皮肤温度(32—35℃ )机体则 不能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散热,反而从外 界受热。
等早期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高热、无汗、神 志障碍,体温高达40-42℃甚至更高。可有皮 肤干燥、灼热、谵妄、昏迷、抽搐、呼吸急 促、心动过速、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等表 现,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 肺水肿、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重 型肝炎、DIC、MOF。
18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不同病情程度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和中
15
二)热衰竭
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在
热应激情况时因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脱 水、电解质紊乱、外周血管扩张、周围循环 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可表现为头晕、眩晕、 头痛、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皮肤湿冷、 大汗淋漓、呼吸增快、脉搏细数、心律失常、 晕厥、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但中枢 神经系统损害不明显,其中病情轻而短暂者 也称为热昏厥,可发展成为热射病。
性粒细胞增高、尿常规异常、转氨酶升高、 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血乳酸脱氢酶(LDH) 和肌酸激酶(CK)增高、血液浓缩、电解质 紊乱、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心电图改变、 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等。
19
生命指征评估
.评估
中暑原因、 持续时间 。 以及开始 施救时间。
评估 中暑的轻程 度、注意体 温、水与电 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