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课件--PPT
对症处理: △惊厥抽搐:降温、镇静 △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DIC:补充凝血因子、抗
凝 △肺水肿 △休克:必要时气管插管 △肾衰:补液、利尿 △感染:抗感染
中暑病死率在20%~70%之间,热射病是中 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死亡者中80%在50岁以上, 但亦有一定数量的年青人,尤其是剧烈运动者、 孕产妇。有些中暑患者可遗留有轻度神经功能紊 乱,严重肌肉损伤者可持续数周肌无力,重症热 射病患者往往留有永久性脑损伤。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或散热机能发生 障碍的因素,均可诱发中暑。
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 体内就有过量热蓄积,产生高热,引起 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
中暑损伤主要是由于体温过高对细胞产生 直接损伤作用,细胞膜稳定性丧失和有氧代谢
途径中断,引起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 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高热对机体各个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
❖热痉挛常发生于炎热季节刚开始尚未适应
挛
❖多见于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而有大量
出汗的青壮年,建筑工人、运动员、士兵。
❖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故 称热痉挛。肌痉挛以经常活动的四肢及腹部 等肌肉为多见。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不
热
能适应高温,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所致。
衰
❖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性
在正常室内温度下(15-25°C)人体散热
辐射60%(主要散热方式,取决身体表面 , 与环境温度差有关,温度33℃时,辐射散 热几乎为零。
蒸发25%(高热环境下主要散热方式,湿 度越大,蒸发减少)
对流12%(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及 空气流速)
传导3%(水较空气传导强20-30倍)
(5)泌尿系统 :高温出汗多,心输出量 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 率下降,尿液浓缩,出现蛋白尿及细胞 管型尿;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 茶色,酱油色尿,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 竭。
(6)消化系统 :高温时的直接热损伤和胃 肠道血液灌注减少可引起缺血性溃疡,容 易发生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水样便, 另外热射病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肝坏死 和胆汁淤积,肝功能受损。
△补充含盐饮料 空调车转运
△评估ABC
△开放静脉通路
SPO2监护 △保持呼吸通畅 △评估生命体征 △吸氧
△评估神志、瞳孔、肢体活动及各种反射
△心电监护及
△空调房间20~25℃ △物理降温
◎头部置水帽 ◎大血管处置冰袋 ◎冷水擦身 ◎酒精擦浴 ◎冰水灌肠 △药物降温 ◎氯丙嗪20~50mg加入冰5% GNS中静滴 ◎消炎痛栓塞肛 ◎激素治疗:地塞米松
增多,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 转移酶(ALT)、胆红素、乳酸脱氢酶(LDH)、肌酐、 尿素氮、肌酸激酶(CK)增高,蛋白尿、管型尿及 肌红蛋白尿、酸中毒,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 常,心电图可呈现各种心律失常和S—T段压低、 T波改变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
凡有高温接触史,高热,伴有肌痉挛及 体位性昏厥、短暂血压下降者,结合实 验室检查,不难诊断热痉挛或热衰竭。
竭
呕吐和肌痉挛,心率加快,低血压或晕厥。
❖体温一般不超过40°C,无神志障碍。
热痉挛 常见实验室异常为血钠、血氯降低 ,尿肌酸增高。
热衰竭 实验室检查有血细胞比容增高、低 钠、低钾、肌酐、尿素氮升高的轻度氮质 血症或肝功能异常。
特点:高热、超高热(>40℃)伴神志 障碍
热
根据患者发病机制和发病时状态将其分
(6)加强急诊抢救医疗体系功能,做到 抢救及时、准确,减少死亡。
病 例 分 享
病史:患者,男性,22岁。盛夏季节15:00在气
温32℃、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行5 km 跑步训 练过程中,离终点200 m时出现晕厥、双眼上翻 及躁动。当时测外周体温41.3 oC,血压测不到。 立即给予补液、镇静等处理,并急送我院。 人院时体温39.7℃,心率157次/min,血压109 /48 mm Hg,血氧饱和度86%,呼吸浅快,尿液 呈茶色。 入院后病情急剧恶化,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7 h后即出现鼻腔、 消化道出血及大面积皮下淤斑,血小板于发病50 h后降至最低(39×109/L),肝肾功能衰竭,转氨酶 于发病68 h升至最高(ALT 2343 IU/L;AST 1617 IU/L),肌酐于发病后116 h升至最高 (289umol/L),肌酸激酶发病后19 h升至最高(10 293 IU/L)。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 △静脉输液速度:5~10分钟宜慢, 以 30~40滴/分钟为宜 △体温监护:降至38 ℃即终止降 温,但不让体温回升 △血压监护:收缩压维90mmHg
以上,以防休克 △尿量;早期快速充足补液,尿 量保持200-300ml/h. △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监测
(1)老年人:首次热浪袭击的重点对象是
老年人。老年人中特别有心血管疾病等易 患中暑者,在夏季应少外出活动,衣服薄 而宽大,经常淋浴或冷水盆浴避免利尿剂 的过度使用,特别提出的是用阿托品时要 慎重预防过度抑制出汗。
(2)孕产妇:可采取在高温期间尽力向每位孕
产妇进行一次防暑知识教育,彻底破除不通风、 不洗脸、不刷牙等旧的习俗,一旦孕产妇出现中 暑的前驱症状如四肢乏力、口渴、头昏、胸闷、 大汗、恶心等,应立即将其放在阴凉通风处,凉 水擦身,然后急送医院救治。
中暑类型和病因不同,但基本治疗措施相同。
降温治疗: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基础,决定 患者预后。降温目标:使核心体温在10-40 分钟内迅速降至39.5℃以下,2h降至38.5℃
以下并保持。
并发症及对症治疗。
(1)环境降温:抢救现场必须通风阴凉, 应及时将患者搬入室温<20 oC的空调房间 或在室内放置冰块、井水、打开风扇等。
超高热、皮肤灼热和严重的中枢神经系 统症状被认为是热射病的三大特征,再 加上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有散热机 制障碍或热负荷增加等诱因,一般不难 确诊热射病。
鉴别诊断主要与其他引起高热伴有昏迷 的疾病相区别,如脑型疟疾、乙型脑炎、 脑膜炎、急性脑血管病、甲状腺危象、 有机磷农药中毒、肝昏迷、尿毒症昏迷、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中毒性肺炎、 中毒性菌痢、抗胆碱能药物中毒、产褥 热及其它急性感染等。
帕金森病、截瘫患者。84-100%患者出汗,
热
皮肤干热、发红,直肠温度可达46.5℃。
射
皮肤灼热。病初表现为行为异常或痫性
病
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
缩小,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
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急
性肾功能衰竭,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
24小时左右死亡。
热射病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液浓缩,白细胞
(1)水、电解质代谢 :出汗是高温环境中 散热的主要途径,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出 汗量的最高生理限度约6L,汗中氯化钠含 量约为0.3~0.5%,大量出汗常使人体失 水和失钠,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中枢神经系统:高温能引起大脑和脊 髓细胞快速死亡,继发脑局灶性出血、 水肿、颅内压增高和昏迷。初期使注意 力不集中,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 共济失调,待体温增高到一定程度神经 系统功能失控,出现谵妄、狂躁,最后 深度昏迷。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中暑可分为以 下几种类型:
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 痛、头晕、口渴、多 汗、恶心,四肢无力
注意力不集中、动作 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 风处,补充水和盐分, 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除头晕、口渴、乏力等 以上外常有面色潮红、 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 表现。
①维持呼吸功能 ; ②维持循环功能 ; ③防治脑水肿 ; ④防治肾脏损害 ; ⑤防治肝功能损害 ; ⑥防治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⑦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 ⑧加强护理 。
诊断
高温或 烈日暴晒环 境中引起体 温调节功能 紊乱,以高 热、无汗及 中枢症状为 主的综合征。
现场急救
急诊室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置阴凉处休息
(3)室外作业、剧烈运动者:要适当调整作
业时间,要有遮阳设备,补充足量水、盐,尤 其要避免由空调状态快速进入高温环境,以防 发生意外。
(4)夏季坚持耐热锻炼ຫໍສະໝຸດ 提高耐热力。 (5)发布中暑气象条件指数预报:当日
平均气温连续3天超过30oC、空气相对湿度超 过73%时,就必然会出现中暑人群,据此,气 象台在夏季发布中暑指数。根据指数的上升或 下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急诊科 朱春芳
中暑(heat illness) 是指高温、高湿、通风 不良条件下,机体水电 解质丢失过量、体温调 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 功能衰竭而出现相关临 床表现的疾病。
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2℃、湿度> 60%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 其次,高温幅射作业环境(干热环境)和
(4)药物降温:
氯丙嗪可能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外周 血管,生理盐水500ml加氯丙嗪25-50mg静脉 输注,注意监测血压,也可选用糖皮质激 素。。
无论应用何种降温方法,只要待体温 降至38oC (肛温)左右即可考虑终止降温, 但又不让体温再度回升。降温时,血压应 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并密切监测有 无心律失常出现。
高温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3)心血管系统 ;热射病患者常表现为高动
力循环状态,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动 过速,易引发心力衰竭;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
坏死,易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
竭。
(4)呼吸系统:高热时呼吸频率增快和肺通 气量增加,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热射病 时可致肺血管内皮由于热损伤会发生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胸闷,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