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ppt课件
开头点明鼎湖 山的气候条件,是 作者从想看泉发展 到听泉的重要前提,
为下文的听泉作铺 垫。
.
36
2、作者是如何由山泉联想到爱女的?
作者步入山中,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 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曾与自己朝夕 相处的绕膝爱女。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 么共同之处,但是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 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 似乎与调皮的娇女有着想通之处。这样, 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 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 感受泉声,就显得很自然了。
提示:空间顺序为主(寒翠桥——山中——补
山亭——庆云寺) 移步换景
时间顺序为次(黄昏——晚饭后——夜间)
纵横交叉式结构
.
34
速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
35
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 气候有什么作用?
.
27
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 “泉”字?
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 是认识泉的手段。本文作者 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 用听觉 来感受,写出了鼎湖 山的独特的美。
.
28
走进作者
谢大光(1943一),当代散文家。1962年由工科 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 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 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 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 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
42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 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 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 声后再举本体?
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 交响 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 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 举本 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 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 体环境。
.
37
3.第4-7段内容只有很少的文字写了泉声 外,是否离题?
庆云寺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当年的僧人 之众和佛事之盛;
漫步所见庆云寺的现状;
从树木谈到鼎湖山的变化;
(1)为下文听泉的感悟蓄势
(2)给作者的感受赋予时代特色。(从鼎湖 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
.
38
第三部分:
文中写亭前仰观和殿前 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 多,这是否偏离了中心?
.
12
走进鼎湖山
.
13
鼎鼎湖湖山山远石景 像
.
14
鼎湖山飞水潭
.
15
.
16
蓝 天 碧 水
.
17
寒翠桥
.
18
补山亭
.
19
庆云寺
.
20
.
21
庆云寺
.
22
九龙宝鼎
.
23
鼎湖
.
24
.
25
桫椤
白鹇鸟
.
26
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 键?
听泉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
一个“泉”字来写,
用听觉来感受,写出 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鼎湖山听泉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飞 水 潭
天天山鹅清湖 泉溪
河白娴岸九鸟龙林湖
.
9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景散文的有关知识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3、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 4、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听泉而生
的感悟,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3、感受: 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
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 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
4、过程: 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
41
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
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 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 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 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 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 下来
.
32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 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 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即移步换景。
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 亭— —庆云寺(半山)。
.
33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
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一泓( hóng) 童稚( zhì) 了无( liǎo )
楹联( yíng) 拾级 ( shè ) 怅惘( chàng wǎng )
古刹 (chà) 菩提 (pú ) 辟为( pì)
万籁 (lài )繁衍(yǎn)污垢 (gòu )遐想( xiá)
.
31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 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没有。这为后面写 听泉的独特感受蓄势。 另外突出此山名树之 多,森林保护之好, 有一定的时意义。并 且也是一个过渡。
.
39
第四部分(大声诵读)
1、文中写到了哪些泉水? 提示:有从草丛淌过的,从石缝间漏下的,汇 于空谷的,直下陡壁的,还有绕过树根的,拍 打卵石的。 2、作者在写泉水时用到了哪些动词?这样写 你认为好吗?
.
10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 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 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
11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
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 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 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 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 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 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 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 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 谭、浴龙池、双 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 台等建筑。
提示:有淌过、漏下、汇于、直下、落下 绕过、拍打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 了泉水的情态。
.
40
朗读第四部分,用文的语句填充
1、泉声的特点: 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
2、想象的具体情境:
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 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
本体→ 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
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
.
29
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 而不是“看”泉?
有三点原因:① 作者登山时, 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 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 以作者选择了“听”。② 小 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 摹形描状,很难生色。③ 通 过 “听”,让读者借助作者 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 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
30
肇庆(zhào) 泠泠( líng ) 淙淙( c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