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修)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修)


讲解
大黄-泻下通便 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
-制大黄寒凉之性 后世温下剂的祖方
★仲景附子、细辛同用,用于治疗寒邪伏于阴分, 细辛虽为温里药,但其性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可入 里化表,宣通上下。善止疼痛,无温中作用。
【辨治思路】
①临床应重视药物配伍。方剂组成 中是寒温并用,还是寒温单用,应据病 情而定。
目的要求:
1.了解腹满、寒疝和宿食三种病证的 合篇意义及概念。
2.掌握腹满、寒疝的辨证施治。
3.了解宿食病的脉证和治法。
4.掌握条文:1、2、3、9、10、11、 12、13、14、15、16、17、18、19
概述
本篇共26条,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 食病的脉证和治疗。 1.腹满是以腹中胀满为主,可以出现于多种 不同的病变过程中,病机较为复杂。 2.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中疼痛证。 3.宿食,一般称为伤食或食积,是由脾胃功 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而停积于胃肠所致。
厚朴三物汤与大柴胡汤异同鉴别表
相同点: 同属实热证;均具满、痛、闭三大症候,有攻下作用
厚朴三物汤
大柴胡汤
辨证
阳明里实证

同 病位
肠(偏下)

症候特征
满痛在腹,大便不 通
里实兼少阳证
胆、胃(偏上)
满痛在心下
兼证 功效
腹胀不得矢气
行气除满,通下止痛以 治里
往来实热,郁郁微 烦,胸胁苦满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表里兼治
不 痛! 好痛!
实证
虚证
分析
1.从主证“腹满”的性质判断虚实属性: 腹满,按之不痛―――虚 腹满,按之痛――――实
2.实证腹满的治法:
下法 温下―――寒实证 寒下―――里实热证
★本条之腹满实证,从舌黄判断为实热证。
讲解
3.“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的含义:
提示用寒下法的两个应用指征:
黄舌
必须是实热积滞,舌苔转黄者,可用。――“舌黄”。 正气未损,即能耐攻下者可用。---------“未下”。
讲解
3.治法:养血散寒
4.方药: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生姜—散寒 羊肉—补虚生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 补之以味”所以选用血肉有情之品羊肉补虚生血。
【辨证论治思路】
①寒疝辨证有阳虚、血亏之异。 ②寒疝治疗有逐寒、温经之别。 ③治病应充分发挥医食同源的作用。
②腹满证只有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 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左右逢源。
(一)阴寒痼结
【原文】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
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 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 其脉沉弦,大乌头煎主之。(17)
讲解
1.以脉论病机:
弦—主内寒,里阳亏虚,阳气不能行于外而恶寒 (发病的根据)
方药: 赤丸
乌头、细辛——温阳散寒止痛 云苓、半夏——化饮降逆 朱 砂——宁心安神
(七) 脾虚寒盛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
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 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
讨论分析
病机: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症状分析: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脾胃阳虚,寒气上逆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痛不可近——寒气攻冲,充
粳米、大枣
【方药分析】
附子大辛大热,粳米、甘草、大枣补 中缓急,两者相合既能温中散寒、止痛 缓急,又能防止附子辛热太过。这是仲 景药物配伍特点之一。
(六) 寒饮腹痛
【原文】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16)
病机:脾肾阳虚,水饮上逆。
症状:腹痛,痛则冷汗出,手足逆冷,可兼呕 吐,心下悸等。
治法: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②“以利为度”临证治病应根据用药后 的反应决定疗程的长短。
厚朴三物汤和大承气汤证鉴别
厚朴三物汤 病机:偏气滞,胀重于痛 部位: 偏于中脘 治法: 行气除满 方药: 君厚朴
大承气汤证 偏燥屎内结,胀疼俱重
偏于大肠 荡涤燥屎 君黄硝
(五) 寒饮逆满
【原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 汤主之。(10)
2剂,水煎服。
药后疗效
本病外受邪气,内伤饮食,故 得畅下后即止服,糜粥自养, 症状悉除。 (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病案 3
患者主症 许某,女,43岁。两天前饱
餐3小时后突发上腹疼痛,以左 上腹为著,呈持续性疼痛、阵 发性加剧,向后背放射,多次 呕吐苦水,口渴喜冷饮,便结 尿黄。
讨论
治则:表里同治,温阳散寒。 方药:乌头桂枝汤
乌头——逐寒止痛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寒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腹中痛,逆冷,阳绝于里也; 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 表里,故当表里并治,乌头温里,桂枝解外也
小结
腹满是一个症状,多属脾胃病变,在疾病过程中, 可以出现寒热虚实不同性质,属于虚寒的,多与脾 肾有关。属于实热的,多与胃肠有关。 寒疝的主要症候是腹痛。原因多由阳虚寒盛引起。 发作部位不同,治则亦不同。 宿食即伤食,是由脾胃健运失常,食物经消不化, 停积为胃肠所致。在上者吐之,在下者,泻之。停 滞中脘,未至化燥成实的,用保和丸、平胃散等。
(三)寒疝兼表
【原文】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
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 枝汤主之。(19)
讨论
病机:内外皆寒,阳气亏虚 症状分析:
腹 中 痛——寒气内结,邪正相搏 逆 冷 ——阳气衰弱,寒盛于外 手足不仁——阴寒内盛,营血痹阻 《素·逆调 论》:荣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 身 疼 痛——外感寒邪,经脉不利
1.结合原文说明腹满的虚证、实证如何区别?
2.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证,在证候、病机上 有何异同?
3.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 气汤四方证在证候、病机上有何不同?
4.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大黄附子汤和当归 生姜羊肉汤所治之主症、病机、治则是什么?
病案 1
患者主症 黄枚香,女,28岁。五月间午 饭后,突然发热,心中微烦,恶心 作呕,呕出物伴有黄水,胸脘胀满, 大叫心下疼痛,辗转呼号,难安片 刻。
【辨证论治要点】
①寒疝的主症是阵发性绕脐剧痛。 寒疝脉象不一,轻者微弦(第1条), 重者弦紧,危者沉紧。
②用峻猛剂应因人制宜。
(二)血虚内寒
【原文】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
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
讲解
1.病因:
血虚气少,气虚生寒 素体血虚,外受寒邪
2.主症:
腹中痛――势缓,多绵绵而痛,喜温喜按 胁痛,里急—肝血不足,肝之筋脉失阴血濡养 和阳气之温煦
★“黄自去”提示了实热腹满向愈的标志
★若舌黄已下者, 如何治疗?
【辨证要领与思路】
①辨寒热虚实的关键是抓住主症。 ②治法应与病机相应。
(一).里实兼表寒证:
【原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
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 之。 (9)
讨论:
症状分析:
发热,脉浮数——表邪未解,入里化热 腹满(拒按)——邪气入里,里实已成 饮食如故——正气未伤
讲解
1.主症:按之心下满痛—实邪停聚于上腹心下 2.病机:实邪郁滞于胆胃 。 3.病位:心下,当为阳明胃脘并及少阳两胁 之处 4.治疗: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双解表里
5.方药: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证与大承气汤证鉴别:
大柴胡汤证 病位 上腹和两胁 病机 少阳枢机不利
阳明邪热壅盛 治疗 外解少阳,内泄热结
分析
病机:脾胃虚寒 水湿内停 症状分析:
雷鸣切痛—寒湿内盛,水气相阻 胸胁逆满、呕吐—寒湿上逆,胃失和降 兼见:四肢厥逆、下利、脉沉细或沉紧, 舌淡苔白。 特点:腹疼较剧,重在肠鸣。
治法: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附子粳米汤
温阳散寒
燥湿 降逆 止呕
甘 草 益脾和胃
附子
半夏
斥内外。
兼见:手足逆冷,脉沉迟,舌淡等证。 特点:疼势剧烈,上下走窜。 治疗:建中阳,驱阴寒 —— 大建中汤
方药讲解
蜀椒、干姜——温中散寒 人参、饴糖——温补脾胃 食粥者,温养中焦,以行药力.
大建中汤与附子粳米汤证鉴别:
大建中汤证
附子粳米汤证
症状:上下攻冲痛不可近 腹中雷鸣切痛
病机: 阴寒内盛为主
(四) 里实积胀俱重
【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宜大承气汤。(13)
讲解
1.主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持续性疼痛)
★主证辩证细化:“腹满”不减;按之痛 ;满痛在脐周
2.治疗:当须下之 寒下法。
3.方药:大承气汤
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辨证论治要点】
①临证凡遇腹满之证,首先应辨其寒热 虚实,其次应辨其有无兼证,一旦确定里热 实证,犹需据其疼痛与腹胀的程度及矢气之 有无、黄苔之润燥等,判断其证胀与积的孰 重孰轻,然后决定治法方药。
包大黄四钱,将前七味煎好后,再泡大 黄。
药后疗效
三日复诊,患者诉:时有寒热,胸 闷神疲,不欲饮食,脉弦而弱,测 知腑气已通,燥热得去,余邪欲从 少阳转出,宜因势利导,和解枢机, 予以小柴胡汤……五日,其夫来云, 已痊愈矣。
(《湖北中医医案选辑》第一辑,第21 页)
病案 2
患者主症
潘某,男,43岁。先因劳动汗出受 凉,又以晚餐过饱伤食,致发热恶 寒,头疼身痛,脘闷恶心,单位卫 生科给以藿香正气丸三包,不应, 又给保和丸三包,亦无效,仍发热 头痛,汗出恶风,腹满而痛,大便 三日未解。
两胠疼痛
★主证辩证细化:“腹满”时减;复如故;喜温喜按
3.治法:当以温药服之(理中丸等)
【辨证论治要点】
①虚寒性腹满的辨证要点是“趺 阳脉微弦”和“腹满时减,复如故”两 大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