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ppt课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ppt课件
第14页
课程性质
• 语文的涵义 •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
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 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 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 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 以后才统称‘语文’”。
第15页
语文的涵义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基 本理念
第1页
语文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的内涵 • 课程标准的功能 • 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结构体系
第2页
课程标准的内涵
• 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规定各类学校的课 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比例等。
• 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 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中规定了培养 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
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 行交流沟通。
第21页
• 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极其丰富的,在阅读中, 只有通过对作品语言的细心体味,才能感悟到作 品的表达意向、情感态度、审美旨趣和文化内涵。
•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运用和艺 术化的运用。
• 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 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
• 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 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 己的情怀。
第20页
• 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 • 学生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
第7页
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1912年民国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 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 名为“国文”。
•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中将“中国文字”和“中 国文学”合称,并正式定名为“国文”科,废止 “读经讲经”科,阅读教学正式脱离经学。
第8页
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为何当时叫教学大纲? • 大教学小课程 • 大课程小教学
第10页
•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关联的,“与其说是两 件事,毋宁说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从来 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分开。”
• 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知识或活动或经 验),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 (教授或对话或导游)。
• 课程与教学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两者在 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
康
康
康
艺 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第4页
• 学科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对该课程性质与地位 的界定,对该课程目标、内容及各学段的 安排的说明,以及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的规定。
第5页
课程标准的功能
• 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 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 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6页
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光绪二十九年(农历1903年11月26日,公历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 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 “癸卯学制”。
• 初等小学堂(5年):读经讲经、中国文字 • 高等小学堂(4年):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 中学堂(5年):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 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 言之。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 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 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 减损。”
第16页
语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涵义
• 语:语言、言语 • 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
第3页
年
级
一 二 三四
五六
七
八
九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课 语文 程
门 数学 类
科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 体育与健 体育与健
语文课程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 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 • 小学侧重语言文字、初中侧重语言文章 (四种实用文体)、高中侧重语言文学
第17页
语文的涵义
• 语:语言、言语 • 语言是由千百万人的言语概括出来的词语
和规则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 • 言语是个体的行为和结果,就是说话(或
第11页
•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
第12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结构体系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 三、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
第18页
语文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第19页
• 1920年1月24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修正 《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确定了初等小学 四年间纯用语体文,并正其科目名称为 “国语”。
• 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于1920年,是中国 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国文”科单独设科 以来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第9页
• 1949年以后,于1950年颁布了《小学语文 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此后于1956、 1963、1978、1986、1992、2000颁布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
第13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结构体系
•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 一、教学建议 • 二、评价建议 • 三、教材编写建议 •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