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读懂一篇文章

如何读懂一篇文章

如何读懂一篇文章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然而,并非如此。

我们的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往往无从下手,甚至读了若干遍,也不知文章主要内容。

在考试中有关阅读这一部分,是失分最多的一部分,教师、学生谈到阅读都感到头疼。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中揣摩文章的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下面就针对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谈一点浅见。

阅读文章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也就是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一篇文章。

重视文章整体的阅读,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理解文章的局部内容,比较好的方法是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过程来把握一篇文章。

具体来讲,阅读的基本步骤是:
(一)、初读文章,了解文章中写了哪些内容
比如一篇记叙文,是以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如果是以写人为主,我们就要注意作者从哪几方面对人物进行了刻画。

如果以写事为主,就要注意作者写了哪些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这样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细读文章,弄懂每个段落的意思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因此,对自然段的理解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

要理解自然段,需要了解常见的几种构段方式,学会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自然段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几种:
(1)先总后分
段落中的总分关系,就是利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总起句写出分句,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其中每个方面可算作一层。

它一般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2)并列关系
在一个段落中,几句话或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分别描述了几件事或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事物。

(3)时间关系
特点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层次,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4)因果关系
这种结构形式往往在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其呈现方式有两种,或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

(5)转折关系
这种结构形式的段落,前后意思是相反或想对的,中间往往是“可是”“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词语来连接。

(三)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段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一般记叙文随着事情的发展过程,通常按照“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写,对于这类文章的分段,就可以按上述顺序分段。

2、按时间先后分段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分段时就可以按时间的变化给课文分段。

3、按空间位置的变化分段
游记、参观记、写景状物的文章,常常会因为作者观察的顺序、观察点的变化而存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分段时只需抓住文中表明地点、空间转移的词句,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4、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段
带有说明文的文章或状物的的记叙文,往往以内容的不同来划分段落。

(四)精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本形式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的语言形式是:赞扬了、抒发了、反映了、说明了、揭露了等等。

(五)品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精彩词语和句子。

理解词语的意思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两种
1、借助字典和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意思
2、结合句子和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六)欣赏文章,学习写作方法
(1)了解文章是怎样开头、结尾的,文章的衔接与过渡怎样,内容的照应和详略怎样。

(2) 弄清文章是如何表达的。

比如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语言有什么特色,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等。

教师只要按以上方法,长期训练学生,学生见到一篇陌生的文章,就不会胆怯,而会按照老师训练的步骤,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