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晏子使楚》导学案

《晏子使楚》导学案

2、阅读: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_______,把“淮北”比为_______;把“橘”比为_____,把“枳”比为_______。
2、思考:课文写了三个回合的斗智。
第一次是楚王为了侮辱晏子,想让他(),而晏子却说:(),晏子的话隐含的意思是:(
),结果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次楚王为了侮辱晏子说:(),意思是:(),晏子反唇相讥说:(),隐含的意思是:(),结果楚王听了只好陪着笑;第三次是楚王在招待晏子时押了个犯人说:(),意思是:( ),晏子却说:( ),隐含的意思是:(),结果楚王听了只好陪不是。
3、把课文读一遍,读通顺,把课后的生字读两遍,把字音读正确。
4、积累生字词。
三、设问导读(填空部分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1、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时期,齐国大夫()和楚国()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这篇课文是按()顺序写的,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
结果是:()。
11、《晏子使楚》导学案第一课时
主备人:剌小荣使用人:备课时间:2013、3、10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重点)
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难点)
学案
导案
一、自主预习提纲
1、读课文三遍,圈画生字,给课后方格中的生字注音、组词。
2、我会给“子”字组成词:
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类。通过查字典,我知道“晏子”中的“子”的意思是:()。
3、查字典,写意思:
敝:大夫:仗着:
枳:淮:
4、查找资料《晏子春秋》和晏子的相关资料。
晏子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
二、预习检测
1、读课题:“使”的意思是:(),“晏子使楚”的意思是:()。2、说说查找到了哪些资料?
三、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大胆质疑。
四、评价小结。
七、学习收获与反思: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钻狗洞 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只好赔不是
组长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校长寄语:让每一个孩子抬头走路让每一颗心灵感受成功
3、读了课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晏子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
5、分角色读读楚王和晏子的三次斗智的对话,看谁读得最好。
四、全班展示,共享收获
五、巩固练习
1、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②.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③.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六、学科长评价
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
1、谈话导入: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勇有谋、大胆机智的人才。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人身材矮小,却以雄辩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闻名遐迩。今天,我们学习他前往楚国的一次经历。
2、揭题解题:使,出使。楚,楚国。
3、简介晏子、春秋及课文相关背景。
二、巡视,了解自学、讨论情况掌握存在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