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整理文言知识点。
二、自学指导1.初读课文,读顺文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中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把它划下来,与同学们交流。
如:缚()熙()酣()诣()傧者()三百闾()曷为者()张袂成阴()比肩继踵()生于淮北则为枳()
2. 二读课文,读懂文章
请同学们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书下注解翻译课文,把你不懂的实词、虚词划下来与同学们交流。
(1)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使习方坐盗固徒其实病为其来也熙曷“之”的用法
(2)翻译重点语句
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往而行。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齐人固善盗乎?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三.合作探究整理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缚者曷为者
圣人非所与熙也
(2)一词多义:
晏子使楚
使使子为使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生于淮北则为枳
(3)古今异义词:
坐盗:古义:今义:
避席:古义:今义:
其实味不同:古义:今义:
所以:古义:今义:
寡人反取病焉:古义:今义:
(4)倒装句:
曷为者也(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四.当堂训练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谓左右曰
B.其实味不同
C.水土异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请选出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楚王闻之
B.齐之习辞者也
C.吾欲辱之
D.婴闻之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
4.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晏子避席对曰()
(3)叶徒相似()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人固善盗乎?
译
文: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
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1、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二.自学指导:分角色读课文,感悟思考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楚王又是怎样的人?
三.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口语交际
再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
请同学们谈谈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别人说话时要注意
哪些方面?
四.当堂训练
1. 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注释】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
②顾辟疆:人名。
③指麾好恶:指点评论。
麾,通“挥”。
④伧:粗野,鄙陋。
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7. “燕”有以下几个义项,文中“值顾方集宾友酣燕”一句中“燕”字的意思是()
A.燕子,一种鸟类 B.通“宴”,安逸,安闲
C.通“宴”,用酒饭招待客人 D.周代诸侯国国名
8.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王游历既毕吾与汝毕力平险
B.不足齿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D.以贵骄人何以也
9.顾辟疆对王子敬的行为“勃然不堪”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作答)
10.中国是礼仪之邦。
你认为王子敬怎样做比较得体?
中考在线:
(一)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①齐人也,坐盗()②叶徒相似()
6.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7.各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楚王和晏子的形象特点。
(2分)
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口头禅贡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吏二缚一人诣王诣:报告 B.齐人也,坐盗坐:偷
C.肉食者鄙鄙:卑鄙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虚夸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此何遽不为福乎
C.王视晏子曰 D.齐人固善盗乎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实味不同②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⑤可以一战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⑦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①⑤⑥ B.②⑦ C.④⑤⑦⑧ D.③⑧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的国君虽都才能平平,但都有自知之明,能礼贤下士,接受臣子的意见。
B.甲乙两文所赞扬的人物都智勇双全,晏子能言善辩,曹刿深谋远虑。
C.晏子从容自如,绵里藏针,坚决地维护国家的尊严,真可谓不辱使命。
曹刿从容不迫,远见桌识,引导鲁庄公一步步由“鄙”而“悟”,从而奠定了战争取胜的基础。
D.甲乙两文都为对话体形式,语言十分精练,但又各有特点:甲文生动严密,乙文朴实无华。
1.C (A、古义:身边的人;今义:表示方位B、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用来说明某一事实的连词。
D、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
2.B(A、C、D、都是代词。
B、是助词。
)
3.其/实味/不同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捆绑(2)座位(3)白白地(仅仅、只)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齐国人本来喜欢偷盗吗?
(2) 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
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6.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
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7.C
8.B
9.(王子敬)不识主人,径往其家;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或: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
10.
要点一:想进入别人的私宅,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不可以“径往”;
要点二:游赏时要尊重主人,平和有礼,不能旁若无人,随意指点评论。
5.答案:①犯罪。
②只。
说明:本题2分。
6.答案: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说明:本题2分。
7.答案示例:自作聪明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能言善辩才辩双全能说会道不卑不亢说明:本题2分。
答出其中一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