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和翻译——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五)编辑:宋丽谷丽丽审核:郭文秀第一课时文言句式【高考考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考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第二,“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的活用。
在词语的“用法”上,文言更灵活,一词兼几类的情况非常普遍,临时活用的情况也很多,这就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句子构成形式。
主要的形式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话用、动词的活用。
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于语法范畴。
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相异的主要方面。
【学习目标】 1、理解记忆每一类型的固定结构,并学会辨析运用。
2、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四类倒装句式,并学会迁移运用。
一、固定结构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
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①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例:《齐桓晋文之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问:“何以知之?”②何所……? (……的是什么?)例:《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③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例:《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④如……何,奈……何? (拿……怎样呢?)例:《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⑤孰与……? (与……比,哪个……?)例:《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廉颇与蔺相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⑥安……乎? (怎么……呢?)例:《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2.表示反问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例:《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②何……为? (……为什么呢?)例:《鸿门宴》:何辞为?③何……之有?(有什么……呢?)例:《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④如之何……?(怎么能……呢?)例:《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⑤岂(其)……哉(乎,耶)(哪里(难道)……呢? ……哪里呢?) 例:《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⑥安……哉(乎)?(哪里(怎么)……呢?)例:《庄子·逍遥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⑦不亦……乎?(不也是……吗?)例:《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⑧……非……欤? (……不是……吗?)例:《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⑨宁……耶? (哪里……呢?)例:《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⑩顾……哉?(难道……吗?)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寄语:生命就是奇迹,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希望渺小如豆,我们都要坚持举着它,即使烛火灼伤了皮肤,我们也不能放弃,否则我们将永远还在黑暗中。
真正的高考胜利者,不只是指那些成绩拔尖的状元,更是在高三这一年里成长起来的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你。
⑩独……哉(耶)?(难道……吗?)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3.表示感叹①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例:《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直……耳! (只不过……罢了!)例:《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③惟……耳!(只……罢了!)例:《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例:《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例:《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例:《〈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①无乃……乎(恐怕……吧?)(兼表反问)例:《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吾私心剌谬乎?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恐怕……吧?莫非……吧)(兼表反问)例:《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其……乎? (恐怕……吧?)例:《师说》:其皆出于此乎?④……庶几……欤? (……或许……吧?)例:《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例:《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③其……耶?其……耶(也)?(是……呢,还是……呢?)《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二、倒装结构(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使百姓安定而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御他。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项王说:“沛公在哪里?”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例: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赵氏孤儿》译文:他的子孙在朝做官,凭什么惩治其他的罪人”【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例: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③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等。
(三)、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例: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2)格式:于(乎,相当“于”)十宾例: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允许我奉您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④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并答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例: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附:参考《模拟》P165------167第二、三课时文言文翻译【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及文言语句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学习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
2、复习落实课本中重点语句的翻译。
【高考考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解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项带有综合性的检测: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都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同时,它又总是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对前后文脉的把握。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每年必考的,而且2002年以前一直采用选择题形式。
其间,从1992至1998的7年中,其设题之多、占分比例之大都表明这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
经过1999年至2001年至一题3分的短暂稳定后,到2002年,除了考查“之”的指称(占3分)以外,更是借鉴上海高考的经验,回归到传统的考查方式,采用主观题形式,即由考生翻译,表达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占5分)。
如此一来,总赋分增大到了8分,这是前所未有的。
主要考查题型有下面两种:1.从第一卷文言文材料中选出几个(一般为两个)句子要求翻译。
这种考查不增大阅读量,特别注重考查翻译的基本功。
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2.另给一则文言短文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
这种考查增大了阅读量,但字数一般在30-100字之间,文本相对浅易,应当能较顺利地进行翻译。
如2003年春季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