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6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kuì zhuó sǎo wú huì bó nèn pōu zhá xiào jīng 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求学的人 2、 提神醒志 3、 心之本然 4、 平常的 5、 天生的才能、性情 6、 向坏的方向转变 7、 仔细地 8、 特别需要 9、 随便地 10、 无才、无能、不贤、不正派。 11、遍、次 12、满足 13、昏乱不清醒 14、应该 15、 关键 三、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 1、 “工夫”同“功夫”,本领、造诣 2、 “埽”同“扫”,洒扫 3、 “著”同“着” 4、 “克治”同“克制”
五、 虚词积累
1、①于是,就 ②于是,就 ③立即 ④就是, 表强调 ⑤接近、靠近 ⑥就 ⑦当时、当天 ⑧表假设 2、①却 ②是,帮助表判断 ③于是,就 ④ 副词、才⑤在,处在 ⑥而,又,表并列 ⑦ 你的。 3、①来,表目的 ②相当于“而”,表修 饰 ③介词,用 ④介词,把 ⑤介词,因 为 ⑥凭借⑦连词,因为 ⑧相当于“而”, 表并列。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 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 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 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 的基本思想。 3、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1、朱子认为读书要“见得真味”,该做到哪些? 内 2、朱熹对待天理人欲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他认为 容 怎样才能不“被人欲引去”? 3、你如何看待第三则中朱熹提出的“义利观”呢?
翻译句子: 1、此便是 无克 己 工夫 [判断句] 这就是没有约束、克制自己私欲的功夫。 2、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状语后置句] 如果贤人的素质比圣人低的 3、仁 以 为己任 [介词宾语前置句] 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己任 4、乃为人欲引 去 [被动句] 却又被人欲引诱去了。 5、盖 人心之灵, 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大抵说来,人心的性灵,由天理所决定,勤于用心则 更加明白事理。 6、自家今且剖判一个 义利。 自己现在姑且剖析判别一个有关义利的问题。
3、你如何看待第三则中朱熹提出的 “义利观”呢?
①朱熹把“义利”等同于“理欲”,认为读书首 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成圣 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并以此作为读书的原 则。 ②朱子继承孔孟(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 一步作了阐释,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 所欲”,只有选择“义”,才是向内,才能步入 圣贤殿堂 ③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既 要有物质追求,更要有精神追求,如果为利而弃 义,为富不仁,不合天理;有些人节衣缩食,热 心公益事业,就是天理胜过人欲的写照。
背景导入
程朱理学是近千年中华民族思想、 文化的核心,也是东亚文明之根,故有 “根在河洛”之说。程朱理学不仅传承 了中华民族的儒学思想,而且不断吸收 外来文化发展自己,同时还保留了自己 的主体地位。《朱子语类》是朱熹文学、 理学思想的概括与总结。
2
朱熹的哲学思想熔天道、人道、治 道于一炉,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士子处理 家庭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广泛 的适应性和极大感染力,并代代相传, 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 理要素,为我们这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 的精神支柱。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构建和和谐社会的征途中,朱熹 和他的《朱子语类》仍会带给我们许多 教益。
四、 实词积累
1、①推究、追究到底;②与“达”相对,不得 志、不显贵;③穷尽、走到尽头;④与“通”相 对,到尽头的、阻塞不通的;⑤穷尽 ⑥贫困的; 2、①……的时候 ②处在 ③……的地方 ④…… 的时候 ⑤处于、处在 ⑥交往、相处 ⑦处置、安 排⑧居住 3、①关键 ②事务 ③机关、机键 ④织布机 ⑤通 “几”,先兆、苗头 ⑥机会 ⑦机灵 4、①量词,表示行为次数 ②过错、过失 ③责备 ④过于、过分 ⑤经过、路过 ⑥拜访、探望⑦超 过。 5、①攻克、战胜 ②克制 ③克制 ④战胜 ⑤能够 ⑥通“刻”,苛刻 ⑦能够。
1、朱子认为读书要“见得真味”,该做 到哪些? ①深入钻研,到“不忍 舍处” 的地步,不能浅尝 辄止; 熟读精思 ②勤于用心,“用之则愈明”, 以达到“穷理”的目的。
2、朱熹对待天理人欲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他认 为怎样才能不“被人欲引去”? 主张:存 ②资质次于圣人者,先辨别再实行,中等 资质的人,用心克制。 ③以实现仁德为目标,认真谨慎对待。
作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 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 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 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 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 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 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 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 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 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 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 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 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 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 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 张。
课堂训练案 参考答案
课堂总结
1.课代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评出最佳小组及个人.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 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 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 《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 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 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 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 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 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 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 《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 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4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C ) A( 满足)B. ( 应该)C. (关键) (转轴、织布机) D. (明白、 知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 动词) (助词)B. (语气词)C. (介词、被) (介词、给) D. (助词、无义)(介词、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 A. ( 马虎、随便)( 收拾、安排)B. (怎么样/为什么) (一个 词/两个词) C. (认为/以之为) (有学问者/求学者)D. (大的片断/仔细) (品行不好/不成材、不成器) 4.孟子认为,如果在大义(救人)和小节 (守礼)中权衡,君子会 选择取大义(救人),这段话告诉我们: 第一,我们要学会变通。 第二要学会权衡轻重 ,做出选择,小节、小信要服从于大义,我的 生命高于一切。 (任答一点计满分。)
1.小组长明确任务,安排并调控讨论的进度,高效讨论。 要 2.在交流竞争中学习,先一对一分层解决疑难,提升自己。 求 3.回归小组,实现智慧整合。
展示、点评问题 翻译句子1-2 翻译句子3-4 翻译句子5-6 探究1 探究2 探究2
展示、点评小组 6组 5组 4组 3组 2组 1组
位置 后 后 后 侧 前 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