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2.思想概述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 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 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 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 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 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 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读书当如何精思?
读书当如何精思?
师生交流: 本则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 读书的问题,朱熹却回答义利之辨,是否答 非所问? 朱熹回答义利之辨看起来好像是答非 所问,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关于读书的 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 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 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 这是个是非分界的问题,不容讨论,认清 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 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 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经学、史学、文 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 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 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 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 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 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 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 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 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 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 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 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 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 定的阻碍作用。
合作探究:卷一一九“训门 人七”
切己:
说话: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略晓: 厌: 得趣: 愦愦(kuì ):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厌: 得趣: 愦愦(kuì ):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 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 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 养?
此章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天理与人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 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 简单说,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 天理灭。程朱理学继承并进一步发挥和论证了这种看法。 理学家所讲的天理,首先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根 本规律,同时,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理学 主张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 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格去人欲。 又由于人对天理的禀赋不同,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人来 说,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就要更加用力,时刻要 “克己复礼”,以便不为人欲所牵引,这也就是后天的 修养功夫。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 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 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 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 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 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 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 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 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 学术领域衰落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 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 观点?
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这与前章的理欲 之辨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问题。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 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 讲明的问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 仁》) 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做是君子和小人的 分界。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 惠王上》) 孟子认为“舍生取义”,要舍弃利,选择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 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 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 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朱熹认为,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 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 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 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的修养工夫要 认真对待的教导。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 学者: 以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 以为: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 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 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 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 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 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人的物质欲望与社会规则之 间的矛盾冲突,人的利益追求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 突。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欲壑难 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 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从大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 察看
剖(pōu)判: 辨别,分析
喻: 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