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
(二)登记和报告 职业暴露后要将暴露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和报告, 登记的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 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暴露源种类和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 祥细通迅及住址,包括亲属的姓名、祥细通迅及 住址;暴露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 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 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医务人员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是针刺伤。护士是 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 体。80%的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医生、检验 人员也有针刺伤的危险。被污染的HBV的利器刺伤 受感染率达18%,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 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利器 刺伤受感染率为5.6%;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 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暴露于含 HBV的血液,感染率为6%~30%。
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血源性传 染疾病病人的直接诊疗工作,如须参加应带双层 手套。 5.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物体表 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6.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 处理。 三、防护用品管理
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 传播途径而建立的,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 微粒隔离、常规工具和虫媒隔离等5种,后两种 在西方国家已不实行隔离系统包括3种即接触隔 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实际上就是对血液和体液实施全面屏障隔离。 隔离的对象为“所有”的病人。对医护人员而 言,不管对象是已知或未知血液或体液感染的 病人,都应采用屏障隔离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乐平大连医院 血透室 张群
4.9.3.1【C】 1.有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 分级防护的规定,防护措施适宜。 2.医务人员使用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 家医用级标准,配置完整、充足,便于医务人员 获取和使用。 3.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 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如果没有采取正 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有被经血液、体液、呕吐物、 排泄物传播疾病感染的风险。患者的血液、体液、 呕吐物、排泄物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手、眼、 鼻、口。
当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接触具有传 染性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就有被感染的 可能;当带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 物溅到医务人员的口腔粘膜、鼻粘膜、眼粘膜均 有可能造成感染。
化学性因素
1.细胞毒性药物 2.化学消毒剂 3.水银体温计、血压计 4.麻醉废气
细胞毒性药物
现在的肿瘤化疗药物大都具有细胞毒性。在杀 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 伤或抑制作用。在化疗操作中,注射器稀释药物、 排气、换液、拔针等操作都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 入化疗药物,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 危险。
职业暴露分类
1.物理性因素 2.化学性因素 3.生物性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 、医务人员相关因素
物理性因素
1. 锐器伤 2. 负重伤 3. 辐射伤
锐器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不仅引 起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 传播。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 、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伤所 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 在威胁较严重。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 的威胁。
三、医务人员职业Βιβλιοθήκη 露的预防(一)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 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 (二)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 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三)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 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 作环境。
标准预防概念
标准预防的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 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 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 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 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 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 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 则。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
(三)预防性用药 1、免疫预防:根据某种感染的危险程度和发生 感染的频率进行预防接种,使用疫苗应尽量在医 务人员进入高危区工作之前进行。 2、预防性用药:根根卫生部制订的《医务人员 艾兹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发生 感染性职业暴露属艾兹病职业暴露者,要根据暴 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 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 药程序。
主要内容
一、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 二、职业暴露的因素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 四、职业暴露的处理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 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 称为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 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 病原,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负重伤
护理工作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损 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意大利一 项调查显示 ,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 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 ;长期使用计算 机引起的腕管综合征也较多见;护理人员因站立 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其他人群 。
辐射伤
护士工作中有受到辐射、触电、烫伤、噪声等 危害的可能,尤其是护理参与实施放射诊治患者 的过程中,受到放射线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大 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防护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 自我防护,易受损伤。有报道从事放射性诊断和 治疗的医务人员因接触放射线而致恶性肿瘤、白 血病、不良生殖结果及放射病者比例较高。
化学消毒剂
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化学消毒剂(甲醛、过氧 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和臭氧 等)。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 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 。
水银体温计、血压计
水银是医院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毒性物品。 处理不当会对人体产生神经毒性和肾毒性。
职业暴露的分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 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职业暴露的分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 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 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 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 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职业暴露的分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 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 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 见的血液。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
(一)防护意识淡薄 (二)针、刀刺伤与割伤 (三)皮肤粘膜暴露 (四)空气污染 (五)其它相关因素
洗手很重要!!!
手卫生被证实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 最经济的方法,很多医院感染的发生与爆发直接 或间接与医务人员污染的手有关。
五个重要的手卫生指征
接触患者前 无菌操作前 接触体液后 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手卫生方法
洗手 1.湿手:在流动水下充分淋湿双手; 2.涂皂:取适量皂液涂抹所有手部皮肤; 3.揉搓:认真揉搓双手,时间不得少于15秒, 具体要求揉搓步骤为: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第五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 进行; 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揉, 交换进行;
心理社会因素、医务人员相关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 负荷等。由于护士工作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 以及死亡,这些忧伤情绪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 况和生活态度;随着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加 上恶性事件以及吸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士工 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紧张感。过度的 压力会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医务人员相关因素: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 程度、个人防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防护措 施、安全用具、预防接种等。
职业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防护原则 实施标准预防,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 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
二、防护措施 1.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口罩的使用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手套的使用 隔离衣与防护服得使用 防水围裙的使用
防护措施
3.预防针刺伤 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禁止双手 回套针帽 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 的针具和针管 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之前 将其密封和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 传递锐器 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光线, 避免刺伤
医务人员对使用后锐器放置不当,接触患者血 液、体液不戴手套,手术中对于易发生血液喷溅 情况未作有效防护措施,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及 针头时违反操作规程。这些都是医务人员对职业 暴露的防护意识欠缺所至。 种种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锐器损 伤居首位,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途径,其 次是意外直接接触血液。
4.9.3.1 【B】符合“c”,并 1.有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处置流程明确,并 组织演练。 2.有职业暴露的完整登记、处置、随访等资料, 并根据案列或阶段分析改进职业防护工作。 3.有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对落实情况 监督检查。


帮助全院护理人员,了解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正 确的处理、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