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语言学第一节古印度语言研究1.波尼尼的《梵语语法》第二节古希腊、罗马语言研究一、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1.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柏拉图《科拉迪洛篇》3.亚里士多德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主要著作:《解释篇》《修辞学》《诗学》4.芝诺创立的哲学学派——斯多嘎学派。
因芝诺在雅典意为“彩绘有顶柱廊”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二、重要争论:“词”“物”之争1.公元前五世纪:自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惯例派:事物的名称和带我的本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
自然界是如何构成的?自然界的运动情况如何反应到语言之中?观点一: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观点二:星球的运动和季节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由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
2.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核心转移:如何看待语言的规则)规则派:语言是人为的,就一定有规律的。
语言基本上是有系统,有规则的。
异常派: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如果语言是人为的,人类会早已把不规则的现象纠正过来了--帕加马学派三、古罗马语言学3、瓦罗的《论拉丁语》被称为第一个有著作留下来的认真研究语言的拉丁学者和所有拉丁语学者中最有创见的人。
4、多纳图斯的《语法术》5、普利西安的《语法原理》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定义:又称比较语法。
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
拉斯克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代表作《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葆朴第一个将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语言学研究成就:语言类型学。
认为语言有四种类型:孤立语: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的。
粘着语:用简单的词组合成复合而词形和意义又都不变的。
屈折语:用词尾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的。
多式综合语:句子的主要结构或全部结构全包含在一个词之中的施莱歇尔《语言比较研究》《德语》《印欧比较语法纲要》《达尔文学说和语言学》施莱歇尔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用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观点认识语言,把洪堡特的语言发展理论,结合在自己的历史语言学理论中。
其语言理论的生物学观点,既主导他的始源语理论,也主导他的类型学理论观点:自然主义语言观(1)“语言有机体”理论(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3)语言发展阶段论(4)语言谱系树理论创造了构拟方法,把语言的历史比较工作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二、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主要人物;布鲁格曼、莱斯琴、奥斯托夫、保罗、德尔布吕克、莱特、梅耶代表著作: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保罗《语言史原理》。
主要原则:“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基本原则:A.历史语言学必须是解释性的。
B.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依据。
C.为找出变化原因,应该限制调查研究的范围。
D.语言变化的第一类原因是发音方法,即生理方面的原因。
“语音定律没有例外”E.第二类原因是心理方面的:人类都有类推的倾向。
F.对语言变化的解释必须从历史上找根据。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不足主要成就;(1)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勾勒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2)总结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语音发展规律。
(3)使语言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注意到口语的研究。
不足:(1)单纯从语言角度出发构拟出来的(印欧)始源语不过是一种科学推测。
(2)语言研究缺乏系统观念,采用“原子主义”方法。
(3)较深的机械模仿。
第三章现代语言学第一节索绪尔的语言学说索绪尔的重要观点(一)言语活动、言语和语言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言语活动、言语和语言三样东西,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
(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的社会-心理特点索绪尔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把概念叫做“所指”,把音响形象叫做“能指”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第一,符号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第二,能指的线条性。
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a)它体现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直线。
(三)语言的系统性与符号的价值价值就是系统的功能,价值就是语言事实在该语言系统中的意义。
语言符号不纯粹是语言事实,而是系统的组成要素,这个系统代表了语言。
进入系统中的符号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组成成员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语言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形成一个整体,语言是一个仅仅以它的各个具体单位的对立为基础的系统。
(四)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索绪尔主张区分两种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有关语言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切都是历时的。
同样,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五)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有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之分。
索绪尔关于语言的定义,就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排除出去,这些东西,可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来统称。
外部语言学要研究的内容有:第一,语言学和民族学的一切接触点。
第二,语言和政治史的关系。
第三,语言和各种制度如教会、学校等的关系。
最后,凡是与语言在地理上的扩展和方言分裂有关的一切,都属于外部语言学的范围。
一切在任何程度上改变了系统的,都是内部的。
(六)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索绪尔认为,在语言的机构中,一切要素都是按照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运行的。
句段关系在话语中,各个词,由于它们连接在一起,彼此便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条性为基础的关系,排除了同时发出两个要素的可能性,这些要素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它们之间结成的关系,叫做句段关系。
这些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叫做句段。
不在前后相续的环境中出现,而是在说话者的脑子里出现的联系,叫做联想关系成果(1)在研究对象上,索绪尔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对语言整体的性质加以探讨,指出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语言学研究的确定的对象。
(2)在研究任务上,提出要找出那些在冥冥中支配着人类言语行为的结构模式和关系准则。
(3)在研究道路上,索绪尔又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从而最终确定了语言共时系统的符号性质,把语言研究引入新的轨道,为后人开辟一条新的可行的研究道路。
(4)在理论上,索绪尔建立了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5)在方法论上,索绪尔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总结为“二元对立偶分”方法,这种方法是辩证分析方法的具体化,符合辩证法原理。
评价1.语言和言语的划分促进了语言本体研究的发展却限制了人们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探索。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进行区分之后,人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言语。
但由于对言语的轻视,言语语言学很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由于视角的单一,一个理论不可能涵盖研究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性质。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方法上采取了语言整体第一的原则,强调系统的同质性,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结构的性质的同时,自然会放弃其他的研究视角,如对语言中的个别要素事实的关注。
)3.索绪尔理论的局限也是具有时代性的。
(二十世纪初整体思想界有对本质论放弃的倾向,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非本质论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 第二节布拉格学派基本观点第一,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
第二,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
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布拉格学派在某种意义上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功能”,是一种由某一语言社团使用的,用来完成一系列基本职责和任务的工具。
在这些职责和任务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功能,其次还能完成除此之外的某种任务。
并用此来分析各种各样的语言事实。
布拉格学派理论(看大概)(一)音位理论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1.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特鲁别茨柯依把统一的语音学划分为两门科学即语音学和音位学:语音学即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音位学,即关于语言的声音的科学。
语音学只应该研究语音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音位学则只应该研究功能方面,把音位学看成是对语音功能的研究,这样就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2.明确了音位的定义特鲁别茨柯依从语音对立和特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的语音单位。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位的三个特征:A.具有区别性;B.是最小的语音单位;C.只能通过区别性特征来确定。
3.提出了划分音位的原则特鲁别茨柯依提出了两条划分音位的原则:其一,如果两个音不能相互替换或者相互替换之后就会改变词的意义或者把词歪曲到不能辨认的程度,那么它们就是不同音位的体现。
其二,如果两个音出现在同样的位置,并且能相互替换而不改变词义,则它们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
4.分析了语音特征特鲁别茨柯依把各种语言中构成辨义对立的语音特征分为元音特征、辅音特征和非音质特征。
元音音位只能由元音特征组成,辅音音位只能由辅音特征组成,非音质特征总是附着在元音音位之上的,因而没有一个音位是只由非音质特征组成的。
元音特征特鲁别茨柯依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元音系统特征的:A.部位特征(音位特征):按部位的不同,元音可以分为八个音色类(唇化元音、非唇化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唇化前元音、唇化后元音、非唇化元音和非唇化后元音)。
B.开口度特征。
任何语言的元音系统中都具有不同开口度的音位对立,可分为不同的“响度级”,如开元音、闭元音等。
C.共鸣特征。
共鸣特征可以说明元音的纯与不纯,它能把唇元音和鼻化元音或者带喉头作用的元音区别开来。
辅音特征:同样,特鲁别茨柯依也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辅音系统的语音特征的。
A.部位特征。
部位特征主要包括舌根——舌背音、舌尖——齿音、擦音和唇音,此外还有边音、颚音、舌音、喉头音等。
B.方式特征。
方式特征包括塞音、擦音和响音。
C.共鸣特征。
辅音系统中唯一的共鸣特征与鼻化关联,并由此形成了口音和鼻音的对立。
非音质音位对于非音质系统特征,特鲁别茨柯依提出了“音节负荷者”的概念,即是指音节中负荷辨义的非音质特征的部分。
区别句子的非音质特征包括句调、区别句子的音域对立、句中重音和停顿。
雅克布逊的音位对分法理论(雅可布逊的音位对分法理论:(1)用以建立某种语言的音位系统;(2)设计语音的识别方案,用电子计算机来识别和筛选输入的语音;(3)进行语音合成,根据音位的基本区别特征在计算机终端输出字母或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