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精选课件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精选课件
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六祖慧能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东汉顺帝(公元126— 144年)时,张道陵在四川鹤 鸣山创立道教。他自称“太 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 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 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 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 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 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教祖, 奉《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魏晋时期玄学(一种哲学思 潮)盛行,其代表人物以老 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 道融合。
程颢
程颐
他们认为“万物皆出于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
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
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
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万物各有其理。 ③ “天理”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就是儒家的
道统,就是“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理”对个人而言就是人性、道德修养 。 ④ “格物致知”
❖ 2.儒学复兴运动
❖ (1)概况:①先声——唐中后期:韩愈——反对 佛 教 和 道教 ,主张复兴儒学,宣称儒家的仁义是 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 道统 ”思想。 李翱— —提出必须从“ 性命之源 ”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②高潮——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声势浩大的韩愈儒 学复兴运动,提出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加强中央 集权,实现长治久安。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 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 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由于它的 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 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 (2)影响:①唐中后期 韩愈 和 李翱 的思想成为 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②北宋士大夫们 掀起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使研习儒经义理之风 大开,士气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 氛围逐渐形成,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宋代理学创立的社会原因
❖ (1)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国家分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 织,统治者需要调整统治思想,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陆九渊(南宋) “心即理也”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王阳明(明)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开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 陀国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东汉前 期传入中国。由于它的平和性(从 未主动挑起宗教战争)、圆融性 (鼓吹三教合一)及它的中观哲学 与中庸之道极为相似,都摒斥走极 端的思路,加之其因果轮回的理论 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尤其一些高 僧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阐发儒学经 典,体现了佛教儒学化的倾向,所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为中国士 大夫所广泛接受。禅宗就是中国化 了的佛教。
❖ 2. 宋代理学创立的目的:直接目的——重建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建立封建礼教秩序;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三教”是指:儒教、 佛教、道教。“三教合一” 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 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 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的关系。
三教图(清 丁云鹏)
二、北宋五子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邵雍——为理学奠基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 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 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1、理是万物的本源,“理”一“气” 二
•理是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即物质),是第二性 客观唯心主义
2、重学习、实践,主张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张载——开创“气”学,理学中的唯物主义代表
程颢、程颐(二程)——提出“天理”,核心是 “仁”
✓北宋五子 ✓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 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二程”对理学的发展
程颢、程颐兄弟主 张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 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 轻视实践;在理欲关系上主 张“ 存天理,去人欲 ”, 强调封建道德的自我修养。
❖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的 有益成分,发展为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 (3)唐中期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使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 气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为理学 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 (4)宋代重视“文治”的国策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形成了学术 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发了士大夫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值得肯定
3、主张“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统论
“存天理,灭人欲”
➢重忠孝、廉耻、气节的社会氛围大增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带有其阶级、时代局限 ➢影响后世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礼、义、仁、智、信
4、对学术文化的整理
集为《四书》,并加 以注解
学以致用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 变化的是
宋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背景 明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理 三、朱熹的学说和理学的成熟 学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困境
(1)时期:汉末——隋唐 (2)表现: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儒学的正统地位面 临挑战。
(3)背景:①战乱: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分 裂、民族杂糅,儒学价值观――中原民族所用以维系社 会基本生活的这种纲常被破坏。②儒学自身的局限,缺 乏关于命运的解释。③佛教道教的冲击。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要求
重点:1.背记宋明理学大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 守仁的思想主张。
2.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理解)、主要思想(背 记)、评价(背记)。
难点: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背记)。2.宋明 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理解)。
本课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