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一学期苍南二职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睿.智(ruì)大抵.(dǐ)自诩.(xǔ)残羹冷炙.(jiǔ)B.冠冕.(miǎn)孱.头(càn)刮痧.(shā)生吞活剥.(bāo)C.廿.位(niàn)惦.念(diàn)撮.土(cuō)前仆.后继(pū)D.陶冶.(yě)譬.如(bǐ)上溯.(sù)有的.放矢(dì)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奇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C.“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凭添了搅扰。
D.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
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B.“我要去学校,”他坚定地说:“我的生命只能在讲台上结束,不能在床上。
”C.他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为什么会这么落魄?我们都不知道。
D.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4.下面对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比喻)B.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彷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比喻)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拟人)D.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
(排比)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阁下..,我深感荣幸。
..光临寒舍B.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C.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D.非常感谢贵校..。
..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6.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上出现的制假贩假现象,并不是一些不法商人的孤立的行为,它往往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
B.有些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遇到理论的阐发便感到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5.7级地震给江西瑞昌、九江带来了巨大损失。
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惊叫声、呼救声,房塌楼倒的轰鸣声,声声振聋发聩....。
D.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手法上,有“赋”“比”“兴”。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C.《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先秦散文主要分为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两大类,诸子散文如《论语》《老子》《墨子》等,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8.对下面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
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A.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是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B.对比说明中国共产党现在比幼年时期进步了很多。
C.说明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人物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艰难过程。
D.说明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值得肯定。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共10分)①生我的时候,母亲已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②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
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
因此,她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
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⑤姑母时常闹脾气。
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
她是我家中的阎王。
直到我入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
是的,命当如此。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她最会吃亏。
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
她宁吃亏,不斗气。
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
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继承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9.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出了阁:指女儿出嫁B.老儿子:即最小的儿子C.贺吊:别人家有人去世,去吊唁D.洗三:旧时小孩出生后第三天洗澡的俗称10.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4分)(1)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
11.根据选文,简要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
(3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共6分)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12.下面没有运用到反语修辞的一项是()(3分)A.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D.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1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说明论证的目的。
(3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共5分)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诗中的“锦官城”即现在的(地名),“三顾频烦天下计”这句诗里包含一个典故是(2分)15.下面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以反问开头,写诗人专程探访丞相祠堂,初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B.颔联描写祠堂里美好的春色,“自”“空”二字又表现出春色无人欣赏,说明此处少有人来。
C.颈联既表现出诸葛亮雄才伟略,又表现出诸葛亮尽忠蜀汉,死而后已的精神。
D.尾联“出师未捷”指诸葛亮六次伐魏未能成功,“英雄”既指历史上有志之士,也是诗人自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共6分)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