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种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也;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3、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4、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中(S形曲线)类型较为常见;5、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6、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7、Zch值大,说明二者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8、安全范围和暴露范围大,则人1、某种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也越(大)。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
引起动物机体中毒反应的剂量越小,毒性越(大)。
23、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暴露)标志物、效应标志物和易感性标志物。
4、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中( S形曲线)类型较为常见。
5、LD50 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 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6、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7、Zch值大,说明二者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8、安全范围和暴露范围大,则人群暴露发生有害效应的危险性(小)。
9、跨膜转运根据其是否耗能,是否能逆浓度梯度,可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种方式。
10、生物转运中,颗粒物和大分子常通过(胞吞)和(胞吐)进出细胞。
11、外源化学物在人体内常以(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和(骨)作为贮存库。
1 2、毒物的生物转化是()。
13、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转化方式,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14、A、B两外源化学物的LD50相同,但其曲线斜率不同。
A物质的曲线斜率小,需要有较大的剂量变化才能引起明显的死亡率改变;B物质的曲线斜率大,相对小的剂量变化即可引起明显的死亡率改变。
在较低剂量时,(A )物质的危险性较大;而在较高剂量时,(B )物质的危险性较大。
判断题:对1.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错2. 某物质引起动物机体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说明其毒性愈小。
错3. 一种有毒化合物作用于一个特定靶器官。
对4. 接触时间、速率和频率是影响化学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
对 5. 毒物进入机体的方式主要是扩散而不是主动运输。
对 6. 肾脏是毒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肺、肠道、胆汁、乳腺、皮肤、汗腺及毛发亦可消除部分毒物。
错 7.消化道的胃部是吸收毒物的主要部位。
错 8. 外源化学物水解作用主要由酯酶、细胞色素P450酶、酰胺酶、肽酶催化。
对 9. 化学毒经过代谢转化后毒性增强称为代谢活化。
对 10. 脂水分配系数是物质在脂相中和水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度之比值。
选择题:1、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 A )。
A、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B、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C、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物D、一般性生物学标志物E、特殊性生物学标志物2、某先天缺乏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的患者,当一次接触大量苯胺后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这种毒性作用应为:( E )A、速发作用B、局部作用C、过敏性反应D、高敏感性E、特异体质反应3、影响化学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是:( D )A. 接触途径B. 接触时间C.接触速率 D. 剂量 E. 接触频率4、机体接触有机磷农药后,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致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及时水解而神经突触处,引起瞳孔缩小、肌肉颤动、大汗、肺水肿、肢体麻痹等中毒表现。
这种毒性作用属于:( C )A. 速发作用B. 局部作用C.全身作用 D. 高敏感性 E. 过敏性反应5、以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为代表的某些有机磷农药在急性中毒恢复后8-14 d又出现肢体麻痹、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相当严重的中毒性神经病,以下哪种概括更为合适:( D )A、局部作用B、不可逆作用C、过敏性反应D、迟发作用E、特异体质反应6、以下哪一种不是化学毒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 C )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B.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C.生物所接触的毒物剂量的差异D.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亲和力的差异E.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7、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 A )A. 尿中δ-ALA的含量B. 中度铅中毒C. 动物死亡D. 持续性肌肉松弛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8、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下列表示毒性的指标也会更新,除( D )外。
A、阈剂量B、急性阈剂量C、慢性阈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E、最大无作用剂量9、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 C )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A、多数个体B、一半个体C、少数个体D、全部个体E、零个体10、绝对致死剂量是:( C )A. 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B. 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C 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D. 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11、慢性毒作用带为:( B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E、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2、急性毒作用带为:( E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E、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3、Zac小,能说明什么:( A )A. 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大B.化学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宽C. 发生死亡的危险性小D. Lim ac与LD50之间的剂量范围大E. 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4、MRL为:( B )安全范围为:( E )ADI为:( A )暴露剂量为:( F )参考剂量为:( C )实际安全剂量为:( D )A、人类每日摄入某物质至终生,而不产生可检测到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
B、允许在食物表面或内部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含量或浓度。
C、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量的估计值。
D、用于致癌物质危险度评价的指标。
E、衡量人群“暴露量”估计值与动物实验中获得的NOAEL差异大小的指标。
F、是人群“暴露量”估计值与安全限值差异大小的指标。
15、随着时间的延长,外来化合物的在体内出现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C )A、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B、外来化合物的重吸收过程C、外来化合物的亲和力D、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E、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特殊转运16、毒物的分布是指:( B )A、毒物进入胃肠道B、毒物随血液到达各组织器官C、毒物从染毒部位进入血循环D、毒物从血循环进入靶细胞E、静脉注射染毒17、外来化合物的排泄过程是指:( E )A、外来化合物的解毒过程B、外来化合物的重吸收过程C、外来化合物的再分布过程D、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E、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18、肝肠循环的毒理学意义在于可以影响:( C )A、外来化合物毒作用发生的快慢B、外来化合物毒作用的性质C、外来化合物毒作用持续的时间D、外来化合物的代谢解毒E、外来化合物的代谢活化19、下列不属于P-450催化的反应类型为:( E )A. 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羟化B.羟基还原 C. 双健的环氧化 D. 杂原子氧化和N-羟化E. 水解反应20、下列不属于还原反应的类型是:( A )A. 酯裂解B. 硝基和偶氮还原C. 醌还原D. 脱卤反应E. 水解反应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酶存在的主要亚细胞结构是:( B )A. 内质网B. 线粒体C. 细胞膜 D. 细胞核 E. 溶酶体21、甲基化反应供给甲基的是:( C )A、7,8-二氢二醇B、甘氨酸C、S-腺苷蛋氨酸D、GSTE、二醇环氧化物22、硫酸结合反应的供体是( D )A. 硫酸酯B. 葡糖醛酸C. 乙酰辅酶A D. PAPS E. P-450酶系23、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为( E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管理C.操作方便D.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E.以上都是24、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C )A.一天B.一周C.两周D.三周25、保健食品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为( D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管理、操作方便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D.以上都是26、保健食品毒性试验的体外试验方法常用( D )A.游离器官B.原代培养细胞C.细胞器D.以上都是27、霍恩法的要求是(E)A. 4个染毒剂量组B.每组动物数4只或5只C.组距2.15D.组距3.16 E.以上都是28、改进寇式法的要求是( E)A.设5-7个剂量组B.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可少于10只C.组距为几何级数D.死亡率呈常态分布E.以上都是29、急性毒性是( C )A.机体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 h多次接触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D.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30、评价急性毒性最主要的参数为:( A )A. LD50B. ZacC. LD84/LD16D. LD50和ZacE. Limac3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D)A. 确定长期接触造成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 测试和求出毒物的致死剂量C. 为制定人类接触式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D. 为受试物毒性机制研究和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E. 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32、急性毒性试验最常用的染毒途径是:( E )A. 灌胃B. 经呼吸道染C. 经皮肤染毒D. 经注射途径染毒E. 经口染毒33、急性毒性试验中,同一批实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为:( C )A. 不超过平均体重的5%。
B. 不超过平均体重的10%C. 不超过平均体重的20%。
D. 在平均体重的5~10%之间E. 在平均体重的10~20%之间34、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A )A. 以亚慢性毒性试验所提供的毒效应和靶器官为基础。
B. 以急性毒性试验所提供的毒效应和靶器官为基础。
C. 由研究者自己决定。
D.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E. 试验期间,动物因自发性疾病死亡时对试验结果无影响35、慢性毒性作用若参照LD50来进行剂量分组,则其中最高剂量组为:( A )A. 1/5~1/2 LD50B. 1/50~1/10 LD50C. 1/10 LD50D. 1/100 LD50E. 1/10~1/20 LD(亚慢为1/20----1/5LD50)36、脏器系数是指:( E )A. 某脏器在动物的体重中所占的重量B. 脏器与脏器的比值C. 某脏器在所有脏器中所占的比重D. 每1000 g体重中某脏器所占的质量E. 每100 g体重中某脏器所占的质量37、关于蓄积系数K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 K=ED50(1)/ED50(n)B. K=LD 50(n)/LD50(1)C. K值越小,化学毒物的蓄积性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