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教案向量的概念与运算

高中数学教案向量的概念与运算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一、知识网络二、高考考点1、对于向量的概念,高考的考点主要是两向量平行(即共线)的判定以及两向量共线的基本定理的运用,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2、对于向量的运算,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是向量的核心内容,对此,高考的考点主要是:(1)向量的加法、减法的几何意义与坐标表示的应用;(2)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应用;(3)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的应用;(4)向量的夹角的计算与应用;(5)向量的模的计算,关于向量的模的等式的变形与转化,关于向量的模的不等式的认知与转化。

3、线段的定比分点线或平移问题。

4、以向量为载体的三角求值或图象变换问题,以向量为载体的函数或解析几何问题(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三、知识要点(一)向量的概念1、定义(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即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

特例: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长度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3)平行向量(共线向量):一般定义: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平行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特殊规定:与任一向量平行(即共线).(4)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认知:向量的平移具有“保值性”。

2、向量的坐标表示(1)定义:在直角坐标系内,分别取与x轴、y轴正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作为基底,任作一个向量 ,则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将有序实数对(x,y)叫做向量的坐标,记作;并将叫做向量的坐标表示。

(2)认知:相等的向量,其坐标也相同,反之成立。

(二)向量的运算1、向量的加法2、向量的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1)定义(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2使,这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4)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i)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实数使(ii)设则:4、向量的数量积(内积)(1)定义:(i)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和,作叫做向量与的夹角。

(ii)设两个非零向量和的夹角为,则把数量叫做与的数量积(内积),记作,即并且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2)推论设、都是非零向量,则(i)(ii)(iii)(3)坐标表示(i)设非零向量,则(ii)设(4)运算律(自己总结,认知)四、经典例题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1)若的方向相同或相反;(2)若(3)若则A、B、C、D四点组成的图形为梯形;分析:(1)不正确∵不能比较方向。

(2)不正确当时,虽然对任意,都有不一定平行。

(3)不正确,故这里的已知条件也包含A、B、C、D四点共线的情形。

点评:判断或证明向量的共线或垂直问题,务必要注意有关向量为零向量的情形,判断失误或解题出现疏露,多是零向量惹的祸。

例2.设点O为ΔABC所在平面内一点(1)若,则O为ΔABC的()A、外心B、内心C、垂心D、重心(2)若,则为ΔABC的()A、外心B、内心C、垂心D、重心(3)若动点P满足 ,则点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A、外心B、内心C、垂心D、重心(4)若动点P满足 ,则点P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A、外心B、内心C、垂心D、重心分析:(1)借助向量加法分析已知条件:以、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BDC,并设OD∩BC=E,则由平行四边形性质知,E为BC和OD中点。

①且②∴由①、②得∴A、O、E、D、四点共线③且④于是由③、④知O为ΔABC的重心,应选D(2)由同理可得OA⊥BC,OC⊥AB 于是可知,O为ΔABC的垂心,应选C(3)由已知得①令,则是上的单位向量,令,则是上的单位向量。

∴由①得:②令 ,则点Q在角A的平分线上③又由②知的与共线且同向(或)∴动点P在角A的平分线上∴点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内心,应选B。

(4)注意到的几何意义,=0又由已知的得:∴动点P在BC边的高线上∴动点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垂心,应选C。

点评:品味各小题,从中参悟解题思路以及三角形的各心的向量特征。

例3:(1)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为()A、B、C、D、(2)已知A、B、C三点共线,O为该直线外一点,设且存在实数m使,则点A分所成的比为()A、-B、2C、D、-2分析:(1)注意到不等式,当且仅当、反向或、中至少有一个为时等号成立,∴由得、反向或由此否定A、B、C,本题应选D(2)注意到条件的复杂以及已知式变形方向的迷茫,故考虑从“目标”分析切入,主动去沟通“已知”,设则 (刻意变形,靠拢已知)(目标的延伸)①又由已知得:(已知的变形或延伸)②∴根据两向量相等的条件由①、②得:于是可知,点A分所成的比,应选 A 点评:(i)(1)对任意向量、都有,其中,当且仅当同向或中至少有一个为时左边的等号成立;当且仅当反向或中至少有一个为时右边的等号成立;当且仅当中至少有一个为时,左右两等号同时成立。

(ii)对于(2),“已知”与“目标”相互靠扰,只是切入点是从“已知”切入还是从“目标”切入,需要仔细分析。

例4:设、分别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x轴、y轴正方向上的两个单位向量,在同一条直线上有A、B、C三点,,求实数m、n的值。

解:由题设知与共线①又②②代入①得:7(2n-1)=(n+2)(2n+1) (n-3)(2n-3)=0当时代入②得: m=3 当时代入②得:m=6 ∴ m=6,n=3或m=3,点评:不失时机地利用向量的坐标表示,是解题的基本技巧。

例5.设试求满足:(这里O为原点)分析:注意到的坐标即点D的坐标,可从设坐标,由(x,y)切入,去建立关于x,y的方程组。

解:设,则点D坐标为(x,y)则由已知条件得:x-2y+1=0 ①由得: x+4=3(y-1) x-3y+7=0 ②于是将①、②联立,解得:点评:本题是对向量坐标的概念,向量的垂直与向量的平行的充要条件的综合应用,借此练习,可进一步认识与把握关于向量的概念与公式。

例6.设向量满足(1)若,求与的夹角;(2)若的值。

解:(1)设与的夹角为,则①②于是由②代入①得:注意到∈ [O, ],可得结果(2)解法(着眼于对等各个击破)一方面由已知得:③又④由③、④得⑤注意到,当且仅当,同向或,中至少有一个为时等号成立由⑤得与同向另一方面,又由知,与反向与的夹角为0°,与的夹角为180°,与的夹角为180°∴原式=3×1-1×4-3×4=-13解法二(着眼于寻求目标与已知的整体联系):∴由已知条件得解法三(从寻求目标局部的值切入):原式同理,点评:解法二与解法三,均着眼于整体代入,解题过程简明,比解法一有明显优势。

但是,解法一中对已知数值的利用,却对今后的条件求值有着不可替代的潜在作用,条件求值中对已知数据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数值本身(代入);(2)分别利用数值的绝对值和符号;(3)利用有关数值的关系沟通有关元素间的联系(比如,由3+1=4,32+42=52沟通联系等)。

例7.已知的夹角为120°,且 ,试求m,n及与的夹角。

解法一:(利用内积的定义),设与的夹角为,由再①②再由:由①,②得③将③代入②得:④于是由①,③,④得所求 ,n=-4, 的夹角为30°或150°点评1:本题已知条件繁多,头绪纷乱,更需要在解题时梳理思绪。

注意到所求m、n 含在中,故在求出、的值之后,以的变形为主线展开求索:变形1.变形2.变形3.于是,整个解题过程既显得有条不紊,又感觉酣畅淋漓。

解法二(利用向量的坐标):设,与的夹角为,由已知得①由②又x12+y12=8 ③x22+y22=4 ④由①,③解得或由②,④解得或将上述,坐标分四次代入便解得n=-4,, =30°或150°点评2:本解法致力于求与的坐标,虽然解题过程仍然曲折,但思路明朗,更多几分胜算。

例8.设的夹角为,分析:此题为以向量为载体的三角求值问题,因此,从化简,的坐标切入,向三角函数中常见的关系式转化。

解:①②③注意到这里由②、③得到④⑤于是由①、④得由①、⑤得解得⑥因此由⑥得点评:在这里,利用实数与向量的乘法的法则,将表为,从而为简化及的表达式以及简化的表达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高考填题(一)选择题、1、P是ΔABC所在平面上一点,且,则P是ΔABC的()A、外心B、内心C、重心D、垂心分析:由同理,AB⊥PC,BC⊥PA 点P为ΔABC的垂心,应选D2、已知向量, ,且 ,则一定共线的三点是()A.A、B、D B.A、B、C C.B、C、D D.A、C、D分析: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来判定,从寻找所给向量的联系切入由题意得A、B、D三点共线,应选A3、已知点A( ,1),B(0,0),C(,0),设∠BAC的平分线AE与BC相交于E,那么有 ,其中等于()A、 2B、C、-3D、-分析:从认知目标切入,由题设易知与反向,故 <0 ①又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得即 =3 ②于是由①、②得 =-3,应选C4、若 , , ,则向量与的夹角为()A、30°B、60°C、120°D、150°分析:令向量与的夹角为,则①又由得②于是将已知与②代入①得所得,应选C5、在ΔABC中,,,,则k的值是()。

A、5B、-5C、D、分析:循着一般思路,欲求k的值,先寻找关于k的方程,可以通过解方程获取k 的值,为此我们利用题设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切入:由题设知,由此得(2,3)·(2-k,2)=0 2(2-k)+6=0解得k=5,故应选A。

6、设向量等于()。

A、(1,1)B、(-4,-4)C、-4D、(-2,-2)分析:循着向量的坐标表示与有关公式得:∴原式=-4(1,1)=(-4,-4),应选B7、已知A(3,1),B(6,1),C(4,3),D为线段BC的中点,则向量与的夹角为()A、分析1:(特征分析法):画出ΔABC及其中线AD,又将向量平移到 ,则可见与成钝角,而选项中A、B为锐角,D为负角,故只能选C。

分析2:(直接法):由题设D(5,2)所求两向量夹角应为),应选C8、已知向量,满足对任意t∈R, ,则()A、分析:从已知不等式的等价变形切入,去认识所含向量,的关系由已知得整理得①注意到①对任意都成立。

即②根据②式检验选项,故选C点评:关于向量的模的不等式,变形转化的基本手段是不等式两边平方,这是本题切入、转化的关键环节。

(二)填空题1、已知向量分析:注意到两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由已知条件得2×6-3x=0,由此解得 x=42、已知向量 ,且A、B、C三点共线,则k=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