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_刘畅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_刘畅

的城 市空间不断 向外拓展 , 逐 渐形成三个不 同功能 主导的城 市新区 , 即科 教创新 区 、 城西新区和城南 新区 。 其 中 , 科教创新 区是以教育科研产业 为重点 , 城西新区
团 龙 李新 阳 , 中 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 究院上 海分院 ,
规划四所 , 规划师 杭 小 强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上海分 院 ,
面通过完善生活 与服务设施 的配套 , 提
,
践也是刚刚开始 , 尚未有公认 的 、 系统
的标准 出台 。 但对 于产城融 合的内涵与 特征已经进行 了诸多探讨 , 其 中最 为系 统全面实践产城融合这一理念的是成都
升产业 区的整体环境 , 进而能够提 升产 业势能 、 加快传统产业 的转 型升级 , 另 一 方面能够减少城市各 区块之间不必要 的交通联 系 , 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配套
关键词 式 城市新 区 产城融合 发展模 实施路径
年代世界经济进人 以计算机 、 信息 、 生物 、 新材料 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美国成立高新 区 产业 区 的运营模式使得经济发展取得 巨大进 步 , 各国开始纷纷 效仿 我 国在 年代也掀起 了建设启动高新技术开发 区和产业区的高潮 , 城市空
间通过建立新 区的方式进人快速拓展 时期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南京 、 杭州 、 广州
展 , 转变原有功能分 区带来 的产业布局 和城市功能隔离 配套完善是指规划在 产城一体单元 内 , 在居住 区公共服务设 施的基础上新增设施 , 提高指标 和服务 水平 , 在制 造研 发 类单 元 内 , 增 配商 务 、 会议 、 宾馆等生产性服务设施 。 绿
色交通是指外部出行 以轨道交通 、 公交
务业积聚 、 宜业 、 宜商 、 宜 居 、 宜 游的
为主 , 而 内部交通则 以自行车和步行为 主 , 预计工作 出行 距离不大 于
行时间不大于 。
仍然是一 种城 郊工业 区的建设风貌 , 城
市形象与品质低下 。
在这 样的发展背景下 , 推动新 区产
, 出
与此 同时 , 学术界对于产城融合的 内涵也进行 了诸多探 讨 , 功能复合 、 配 套完善 和各功 能空间的融合布局是探讨 最 多的内容 , 也 是产 城融合的核心特征 许健 , 年 刘瑾 , 年 。其
中的规划落实 。
产城 融合的发展模式
, , , 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 的意义
城市交 通拥挤 、 潮汐式交通 等问题
峰玉 , 年 。

以绵 阳市 的城市新 区为例 , 目 前新 区基本上 都是有园无城 。新 区主要由工
业 园区组 成 , 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集 中在 中心城 区 , 新区内仅有少量 的公共 服务 设施 , 并且服务标准偏低 , 以村镇服 务
佳规模 ,
山地地 区
二 、

对于 山地城市而 言 , 通常由于地形 条件的限制 , 产业 区呈组 团式 布局 , 组 团 与组 团之 间 由 山体 、 沟 谷 或河 流 阻 隔 考 虑到组 团间 交通 出行成本较 高 , 因此山地 城市产业新 区内的每个产业组 团尽量做 到产业与居住 、 服务功能的复 合 , 对于规模较 小的产业组团可通过周
都现代产业发展 , 进 而带 动整个西部经 济发展 的国家级新 区 , 是 以现代 制造业
为 主 、 高端服务业 聚集 、 宜业 宜商宜 居 的国际化现代新城 区 , 总面积 ① , 其 中在成都范 围内的面积 占全 区面积 的 。 天府新 区共划 分为 个单 元 , 每 个单元是实现产城融合 的基 本单位 。 在
的拓展 开始 , 比如产业 区 、 居 住大 区 、
教育 区等等 , 但 随着新 区 的不 断发展 ,
的商 品住宅 , 但 由于服务设 施 的缺 乏 , 新 区缺乏人气 , 多数人仍然选择居住在 老城 区 , 导致各新 区在下班后 几乎成 为 空城 。 新区配套不全 、 建设环境与 品质
单 种 功 能的 集 聚效益 将 逐渐 达 到最 大
在大 的新 区范 围 内 , 实现 产业 、 居住 、 服务等功能的混合 , 使其 由产业 区向真
天 府新 区 分 区规划 中对 “产 城一 体单
元 ” 的特征 进 行 了描 述 , 包 括职 住平 衡 、 功能复 合 、 配 套完善 、 绿色交 通 、
一方面城市拓展方 向受限 , 另一方面工 业区 产业区 、 科教区等城市新 区功能
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也受 到限制 , 如职 住不平衡 、 生产服 务与生 活服务设施 缺 乏 、 “空城 ” 与 “睡城 ” 、 以及所带来的
区 , 通过植 入居住 、 配套服务等功能转
变为城市的综合 功能区 , 近年又通过建 设 独 墅湖 科教 创新 区 、 金 鸡 湖 中央 商 务 、 中新生 态科技城 和阳澄 湖生态 旅游 度假 区等功 能区 , 使之转 变为苏州最具 影响力的新 区 , 从高新技术产业 、 现 代 工业为主导功能 的高新 区转变 为高端 服
商业办公等功能相互 协调发展 , 功能的
产城 融合 的内涵
目前对于产城融合这 一概念学术界 尚没有 明确的定义 , 对 于产城融 合的实
区 、 生产生活 服务区等空间上相互 隔离 的状 态 , 在一定地 域范 围内实现居 住 、
复合在一定程度 上也保 证了张江高科技
园区的持久长远发展 。
生产 、 交通 、 服 务等功 能的融合 , 一方
等全国各大中城市争先建立国家级或省级等不同级别的高新区或产业新区 。
年代的高新区和产业新 区 , 通常选址 于城市郊 区并 且独 立于城市主要生活 区 , 有独立的地域空间 , 功能相 对单一 , 以产业功能的集聚为主 , 生活居住 、 消费
一 一 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娱乐等活动依 托与其相邻 的城市主要生活区或城市 中心完成
设施为 主 , 虽然新 区内已建 有一定数量
通常所说的功能复合是指产业 、 居 住 、 商业 、 商务 、 娱乐 、 游憩等功能 的
混合 。 城市新区的建设 往往是从单功能
活在 “ 城 ” 内 , 减少包括交通在 内的资 源成本 功能复合是将生产 、 居住 、 交 通 、 游憩 四大功能高度复合 , 一体化 发
合 , 平原地 区 一 , 为功能复合的 基

,

一 允
,
,
本单元 , 并随单元主导的产业类型不同而 略有 不同 配套 完善体现 在城 市新 区级 、


产城一体单元级和社 区级三个层面 , 每个 层面配套 不同类型的设施 空间融合根据
单个企业 占地规模与集群规 模大小等因素
划分为三种类型 , 不 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产
值 , 必然 需 要新 的 服务 配套 功 能 的进 人 , 新 区才能进一 步健康 发展 林华 ,
川 。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屡见不鲜 , 苏
州工业园区吸 成立之初是一个单纯 的工业
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 了企业对于优
秀人 才 的吸 引 , 新 区整 体 投资 环 境 降 低 。 经过将近 年 的发展 , 绵阳市新 区
刘 畅
李新阳
杭小强
城 市新 区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 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刘 畅 李新阳 杭小强


我 国城 市空间进 入快速拓展 时


期 , 而目前很 多城市新 区功能构成过 于单
一 , 带来交通 、 环境 、 安全等诸 多城 市问 题 , 在 此背景下 , 新 区产城 融合的发展理
内涵为功能复合 、 配套完善和空 间融合
三个方面 , 以及这三个方面在城市新 区
布局融 合 大征 。 硬性指标包 括
以上的就业人 口 〔 含带眷 在单元 内部 居住 , 内部 出行 以常规公交 、 自行 车和 步行为 主 , 原则上工作 出行距离不大 于 , 出行时间不大于 。 其中职住 平 衡是指居住和就业在一个空 间范 围内 相对平衡 , 根据 国内外先进地 区的实 际 情况 , 大约有 的就业人 口居住 和生
天府新 区建设 。
完善是根据新 区的主导功能有针对性 的 年提 出的带动成
天府新区是于
进行服务配套 , 改变新区作为空城 睡城 的尴尬角 色 各功能空间的融合组织探
讨产城融合新 的空间组织模式 , 根据空 间 主导 功 能 的不 同将产 业 、 生 活 、 服 务 、 生态等空 间采用不 同的组织方式进 行组织 。 最终通过功能复合 、 配套完善 和空间融合组织 , 引导新 区内绿色交通 出行 , 通过产业与居住功能用地 的合理 比例和市场的选择 , 实现职住平衡 。 因此 , 本文探讨 的产城融合 的核心
功能复合 的空间尺度 究竟 在多大的空间地域范 围内实现
功能复合 , 至今鲜有学者涉及 到这个 问
题 。 一方 面如果产业集聚规模太小 , 集 聚企 业太少 , 则达不到一定 的规模集聚


李新阳
杭小强
城 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效能
如果集聚规模太大 , 集聚企业过

多 , 则 可能带来 交通拥 挤 、 环 境恶化 、 居住配套 环境 缺失等问题 , 进一步使产 业集 聚区的整 体效应反而下降 , 也就是 说 从产业集聚效能 本身来 看存在一个最
城融合 的空间组织模式 。 与此同时 , 从产
业 区转变为产城 融合的城 市新区具有一定
的实施路径 , 首先产业先行 , 其次为产业
产城 融合概念 的缘起
现阶段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特征
人员配套居住 、 社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 最
后随着产业区实力提升 , 在城市滨水翅 少 受 、
轨道交通站点等地 区打造新区中心 , 通过 分步骤有秩 序的推进 , 实现 产城融合 。
高纲彪 ,
。 这种
发展模式是雅典宪章功能分区思想 的直接反应 。 在城市外 围成立新区的模式 也正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