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象棋看中西文化差异研究报告终稿

从象棋看中西文化差异研究报告终稿

从象棋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因为其“产地”的不同,所以看似雷同的棋子和走法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

中国象棋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

他拥有众多的爱好者,也早已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休闲方式融入百姓的生活。

国际象棋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是其真正的发展、最终的定型还是在欧洲,现代国际象棋的方方面面也深受着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中国象棋,喜欢探讨中国象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国际象棋只是一知半解,那么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之间有着怎样不同的走法与规则,各自所蕴含的文化又有着什么差异呢?这种好奇心激发了我们组成一个课题组进行探索研究。

围绕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从象棋看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培训普及象棋基础知识、进行象棋比赛、讨论交流象棋与文化关系、探讨分析象棋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认为中国象棋作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它们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定居民族安土重迁,谨慎求稳保守、固守秩序的思想。

国际象棋的内蕴则体现着宗教笼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即代表了西方传统思想中平等与自由、勇于探险、敢于挑战、鼓励个人奋斗的精神。

两种看似简单的竞技游戏,里面却深藏着深邃的哲学文化精神。

一、课题组成员与分工组长:邢康伟(负责组织协调课题组工作,整理、保管所有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组员:课题研究组分为4组,分别为:一组:岳向鹏、王雪彤、郭宇、刘杰成(负责查找搜集中国象棋相关材料,向课题组介绍基础知识),二组:何鑫、张傲、李艺辰、王鑫(负责查找搜集国际象棋相关材料,向课题组介绍基础知识),三组:周飞虎、张朝、刘家鸣、林楠(负责查找搜集中西文化的异同,向课题组介绍基础知识),四组:雷云飞、王垚、戚垚、李泽、田英东、王时雨(负责查找象棋与文化的关系,记录活动,制作ppt, ),二、指导老师:李秋菊三、研究方法、步骤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研究步骤:一、讨论选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二、查找资料,了解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知识三、培训讲解、比赛等形式普及象棋知识四、讨论分析东西方象棋的差异五、查找资料比较东西方文化异同六、讨论分析象棋艺术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七、整理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撰写研究报告四、研究背景: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因为其“产地”的不同,所以看似雷同的棋子和走法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

中国象棋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

他拥有众多的爱好者,也早已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休闲方式融入百姓的生活。

国际象棋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是其真正的发展、最终的定型还是在欧洲,现代国际象棋的方方面面也深受着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人喜欢中国象棋,喜欢探讨中国象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国际象棋只是一知半解,那么国际象棋和中国想起之间有着怎样不同的走法与规则,各自所蕴含的文化又有着什么差异呢?这种好奇心激发了我们组成一个课题组进行探索研究。

五、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并从中西象棋的差异中感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增加课外知识,提高同学们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六、研究过程:(一)小组讨论选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内容包含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相关知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象棋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涉及的相关知识很多。

同学们利用中午时间在教室里进行了讨论,分别提出自己所了解的中西方象棋,大家对中国象棋的了解明显要多一些,对国际象棋却知之甚少。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课题组分为四个研究小组,“中国象棋组”、“国际象棋组”、“中西文化比较组”、“象棋与文化关系组”,按照不同的主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中国象棋组负责查找搜集中国象棋相关材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中国象棋基础知识的培训,国际象棋组负责查找搜集国际象棋相关材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国际象棋基础知识的培训,中西文化比较组负责查找搜集中西文化的异同,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象棋与文化关系组在前面相关研究培训的基础上,负责查找象棋与文化的关系,与课题组成员共同从象棋的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二)查找资料,了解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中西文化的知识能不能顺利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首先我们要有一定相关的知识,同学们首先通过上网和图书馆查找有关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中西文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象棋和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发展历程,但由于我们多数同学对国际象棋不了解,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因而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象棋和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培训。

(三)组织培训,普及象棋基础知识组织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两个小组的同学为全组同学讲授象棋的基础知识,普及象棋基础知识,为深化研究做好准备。

特别是国际象棋小组任务特别重,从全然不懂,到在最短时间内通过自学,向家长、朋友请教等方式,不仅自己很快掌握了国际象棋的相关知识,而且对其他同学进行了知识普及。

充分体现了我们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象棋比赛,通过比赛实战,我们进一步掌握了象棋的相关知识,为下一步研究做好了准备。

(四)讨论交流象棋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特点,形成研究报告通过查找资料、象棋知识培训、中西文化异同的研究,我们对中西方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从象棋中探索出了中西文化的异同表现,在充分分析与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报告。

七、研究成果:俗话说: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

我们认为中国象棋作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它们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体现了定居民族安土重迁,谨慎求稳保守、固守秩序的思想。

国际象棋则代表了西方传统思想中平等与自由、勇于探险、敢于挑战、鼓励个人奋斗的精神。

两种看似简单的竞技游戏,里面却深藏着深邃的哲学文化精神。

首先从棋盘看:直观棋盘中两者的差异,不难发现两者间存在着一个共性:两者都定格了棋子的行为规范和功能,都是以王朝的兴衰为背景。

但双方更多的是不同。

在中国象棋中,尚未开战之前,早已经划定了以将(帅)为中心的双方各自的势力范围,有着明显的楚河汉界,淋漓地再现了当时两军对垒的场景,王和他的贴身护卫都有自己的范围,不能越雷池半步,保守而谨慎,胜利就是派兵消灭对方的君主,体现了定居民族的生活空间的不变性;而在国际象棋中,则是没有国界的,王到哪里,国家就到哪里,很富有冒险精神;哪一方胜利,所有的地盘就都是囊中之物了,折射出了游牧民族随处而安,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特点。

其次从棋子看:两个棋种都是三十二个棋子,这一点是相同的,每个棋子的命运因人为规定的功能和作用不一而命运各异,都体现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誓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但在棋的种类上有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中国象棋中有“炮”这个兵种,而国际象棋上没有。

国际象棋中有“后”,中国象棋中却难觅其踪影。

炮:根据这个记载,在唐朝前的象棋是没有炮的,有了炮后,才和现代象棋相近。

这一点充分证明了在象棋在发展过程中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不断增添与人文社会更接近的东西。

追求大一统的中国古代社会,城市是政治中心,城市管理乡村,城市的规模较大,城市失守,意味着统治权的丧失,拥有城市就拥有了一切,城市的职能决定了攻占城市的重要性,所以中国象棋里有炮,这是攻坚的需要,但在西方封建社会里诸侯的基地不过是城堡,回旋的余地小,野战决定命运,战争的成败更主要取决于各级将士的素质和表现,战争更体现人的因素,所以国际象棋没有炮。

后Queen:这是站在王旁边的棋子。

中国象棋里没有"后"这个棋子,而国际象棋里却有“后”,我想这个大概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传统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妇女是不允许上战场的,也更不允许参与政务。

不论你多有才华,也必须要好好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才可以被社会接受并承认为是真正的女人。

国际象棋则不然,“王”的旁边是仅低于王的、地位显赫的“后”,“后”是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最强的棋子,表现出在西方“后”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往往起着仅次于王的作用。

中世纪的欧洲,王室之间的联姻是常态,诸侯之间通过联姻结成联盟,王后是力量结合的纽带,国际象棋中王后威力巨大与此有关。

妇女是各级骑士崇拜的偶像,王也不过是大骑士。

王后力量超群,是决定胜利的关键。

当然后的威力强大,也是西方女权的见证。

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妇女观念上的差异。

将(帅)King。

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在这一点上东西方不谋而合。

然而不难发现这其中的明显差异,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真实写照。

但在国际象棋里则唯有“王车移位”这一特殊规则给予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

国际象棋中的“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在很多残局里,还是参与擒拿对方“王”的必要配合,其主动性和价值一点不因其是本方的首脑而有所降低,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也许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

一边是高高在上的“帅(将)”,一边是参与战争的一员,东西方对于封建君主的态度在此可见一斑。

另外,从中国象棋“帅(将)”不能照面的规则中,也可以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隐见了中世纪血亲复仇的烙印。

兵Pawn。

无疑这在两个棋种中都是人数最多的子,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体保卫王朝,而且是只能冲锋不能后退的,在这点上中西方对士兵的要求都一样。

不同的是中国象棋中的小兵永远都只是一名小兵,即便你这个士兵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兵,你为了你的军队冲锋陷阵,过五关,斩六将,直杀到了敌人的堡垒深处,可你还是个士兵,显示着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老百姓不在乎政权的兴亡,明哲保身比什么都重要,当顺民是首选,因此奋斗没有价值也就失去了动力。

隐喻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

但国际象棋的“兵”虽然也只能前进,但却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它走到对方底线可升格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这展现了西方论功行赏的公平性,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

这体现了西方尊重个性、肯定自我价值的实现。

兵的区别恰恰又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与西方“论功行赏”的传统。

综上所述,通过探讨分析象棋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认为中国象棋作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它们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定居民族安土重迁,谨慎求稳保守、固守秩序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