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述 (1)三、基坑支护设计 (2)四、土方施工 (9)五、支护施工 (11)六、质量要求及保证措施 (14)七、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21)八、文明施工管理及环保措施 (23)九、雨期施工措施 (23)十、进度计划 (25)一、编制依据1、合同及业主提供资料●基坑工程施工合同;● xx年xx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电力部、水利部xx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 xx年xx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xx);● xx年xx月xx大厦建筑物地下管线分布图(xx地质工程勘察院测定);● xx年xx月提供的工程施工图纸。
2、主要规程、规范●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
二、工程概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概况●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层从上到下分别为:表层为人工堆积层,厚度一般在2.00~3.00m左右,以下为第四纪沉积的粘质粉土②层,粉质粘土③层,细砂④层,粉质粘土⑤层,细砂⑥层,细、中砂⑦层和卵砾石⑧层。
●水文地质条件:据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勘察地质剖面及勘察报告,本场地揭露3层地下水,见下面地下水情况一览表:表1场区内第1层地下水(台地潜水)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蒸发、径流型,其季节变化规律一般为:6月~9月份水位较高,其余月份较低,年自然变幅2m左右。
本基坑施工基本上全在雨期进行,该层水更值得引起重视,需要事前预留出一定的降水能力,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以应付不可遇见的大暴雨。
三、基坑支护设计3.1、支护设计●设计依据:1)xx年xx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电力部、水利部xx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2)xx年xx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xx);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7-89;4)砼结构设计规范 GBJ10-89;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6)基坑开挖深度为 -9.52m;7)必须进行有效降水,不计静水压力,土体重度统一取为r=20KN/m3;8)地面超载按一般情况,考虑为q=20KN/m。
●方案选择:建筑基坑支护设计的原则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从而确保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基坑边坡稳定、基坑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安全。
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基坑周边荷载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测。
下表为五种常见的基坑护坡形式在现场条件、施工工艺、工期以及费用方面的对比表。
表2综合上表,考虑后续施工用地及场地情况,并考虑到本工程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为确保工程总工期,在保证基础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造价,并最大可能的减小回填量。
本工程选用在北京地区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施工工艺成熟的土钉墙支护形式(即喷锚支护),其具有稳定性高、施工界面美观的特点。
土钉墙支护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原位岩土加固技术,它充分利用原状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通过密布土钉及压力注浆,彻底改善加固区原状土体的力学性能,在边坡原状土体中形成加固区(土钉墙)以抵抗不稳定的侧向土压力;边坡加固施工紧随开挖,能迅速封闭开挖面,使得因开挖造成的土层应力释放及时得到控制,从而使边坡土体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用土钉将不稳定的土压力引入深层土体中,借助稳定土层自身的承载力,提供有效的锚固力来平衡不稳定的土压力。
从而形成一种先进的深层主动承力支护体系,与土体共同作用,充分发挥土层能量,提高边坡土层整体性的自身强度、自稳定能力,使边坡得以稳定。
土钉墙支护技术是用于土体开挖和边坡稳定的一种新的挡土技术,由于经济、可靠且施工快速简便,已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
在基坑开挖中,土钉墙支护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桩、墙、撑、锚支护之后又一项成熟的支护技术。
其独特的优点有:1)材料用量和工程量少,施工速度快;2)施工设备轻便,操作方法简单;3)对场地土层的适应性强;4)结构轻巧,柔性大,有很好的延性;5)施工所需的场地较小,能紧贴已有建筑物进行基坑开挖;6)安全可靠。
土钉支护施工采用边开挖边支护,安全程度较高;在与现场量测监控相结合的前提下,比其它支护有更高的安全度;7)经济。
我国由于人工费用相对低廉,机械设备的台班费用昂贵,所以土钉墙支护比灌注桩等支护形式可节约造价30%左右。
其主要局限性有:1)当基坑附近有地下管线或建筑物基础时,则在施工时有相互干扰的可能;2)在有丰富地下水源的情况下,不能单独使用,需要考虑进行有效降水。
●设计方案根据业主提供的地下管线分布图,北侧电力管线和污水管线紧邻地下车库,西侧天然气和热力管线距基坑边也较近,护坡设计需作特殊处理。
尤其是北侧污水管线,因年久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渗漏现象,从而造成该处的土体性能下降,需要加强支护,其余侧管线可不考虑。
根据现场平面布置图,并参照邻近工程经验,本工程采用如下护坡方案:自现状地面以下9.0m范围内按1:0.1开挖,基底肥槽按700mm留设(保证在筏梁顶面处,结构外皮与护壁之间有850mm的空间)。
土钉墙支护护坡从上至下共设6排土钉,长度依次为6.5米、7.5米、8.5米、7米、6米、5米,纵向间距从上至下均为1400 mm,横向间距均为1400 mm。
土钉锚筋采用1Ф18,土钉倾角5~10度。
其中,因西侧边坡和北侧边坡有地下管线,为有效控制该处边坡变形,西侧第二排和北侧第三排土钉作成预应力土钉,用1[14槽钢作反梁,土钉端部焊接1Φ18螺栓,用螺母锁紧。
土钉横压筋采用通长2Ф16,竖压筋2Ф16长200 mm,与横压筋在土钉端部做井字型焊接。
土钉成孔直径不小于100 mm;钢筋网片采用φ6.5@250×250,现场绑扎,坡面上下段搭接长度应大于300mm;面层喷射C20混凝土,厚度不小于80 mm。
坡顶喷射混凝土护顶,宽度不小于500 mm。
本工程采取信息法施工,各段土钉的排数、长度、间距应根据实际的地下障碍物和土质情况由现场技术负责人及时作出变更和调整。
●计算书喷锚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FP-SOIL NAILING WALL || || BPUSoft SNW V1.20 01/1999 || ||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n=3 h= 9 alfa=85 q= 20.0 ncj= 6dx= 1.40 bq= 1.50 xx0=-15 yy0= 15Ej= 2500000.0 TK= 5000.0 Dj= .25 Sigml= 1000.0Tei= 4.14xd1= 0.79No. C FI r Hi Hy TAOI= 2 C= 20.0 FI=26.0 r= 20.0 Hi= 2.0 Hy= 2.00 TAO= 55.0 I= 3 C= 20.0 FI=26.0 r= 20.0 Hi= 4.2 Hy= 6.20 TAO= 55.0 I= 4 C= 15.0 FI=20.0 r= 20.0 Hi= 2.8 Hy= 9.00 TAO= 45.0No. Hi Li Qi Di TiI= 1 Hi= .60 Li= 5.0 Qi= 13.0 Di= .10 Ti= 3500.0I= 2 Hi= 2.00 Li= 6.0 Qi= 13.0 Di= .10 Ti= 3500.0I= 3 Hi= 3.40 Li= 7.0 Qi= 13.0 Di= .10 Ti= 3500.0I= 4 Hi= 4.80 Li= 8.5 Qi= 13.0 Di= .10 Ti= 3500.0I= 5 Hi= 6.20 Li= 7.5 Qi= 13.0 Di= .10 Ti= 3500.0I= 6 Hi= 7.60 Li= 6.5 Qi= 13.0 Di= .10 Ti= 3500.0 Center of Failure Circle and Radius:Xk= -11.621 Yk= 20.364 R = 23.45Safety Factor: Kmin= 1.406护坡变形验算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如下表:●护坡监测方案本工程采用信息法施工,为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必须对基坑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分析,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使基坑不发生意外破坏和变形。
方案如下:1)监测内容:①土钉墙坡顶水平位移、垂直沉降②基坑周边地表沉降③土钉墙坡体变形④土钉变形观测⑤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沉降观测2)观测点的布置:①在距基坑边缘20~30米相对稳定地方沿基坑边线延长方向设置测量基准点,用水泥桩固定;②土钉墙坡顶水平位移、垂直沉降观测点在土钉墙坡顶布设,测点间距40米,点位用水泥钉固定,并做好明显标记,予以保护;③在基坑最长边的中点处,由基坑边缘向外距离为1米、2米、5米、10米各设一个观测点,点位用水泥钉固定,并做好明显标记,予以保护;④在开挖后的土钉墙坡体从上到下每隔2米各设一点,水平间距40米,用水泥钉固定,并做好明显标记,以观测土钉墙坡体的变形;⑤土钉变形观测点设置在土钉锚头上,用红漆作标记;⑥周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观测点设置在原建筑物的墙上。
用水准仪、经纬仪进行观测。
3)观测精度要求:满足国家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水平误差控制<1.0mm垂直误差控制<1.0mm4)观测时间方法:①采用方向法进行观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观测,至基坑回填为止结束,土方开挖期间、降水期间和雨后,要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其它可每周观测2~3次,并做好记录;②设专人使用水准仪及经纬仪进行观测变形情况,记录要准确工整严禁涂改,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③如地面变形产生裂缝时,应增设观测点,随时观测裂缝的变化。
④基坑开挖完成7天后,如边坡稳定不再继续变形,经过业主、监理、设计三方同意可停止观测。
5)场地查勘与观测成果分析:①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调查,查清有无原始裂缝和异常并作记录,照相存档。
②每次观测结果应详细记入汇总表。
正常情况下,分阶段每隔5天进行观测成果汇总,并绘制沉降(S)--水平位移(L)--距离(H)--时间(T)关系展开曲线图,定期向监理工程师报告变形情况;③对绘制的图形及观测结果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变形是否过大或是否趋于稳定,及时发现问题并确定是否需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6)注意事项:①每次观测应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线路。
②观测期间使用一种仪器,一个人操作,不能更换。
③加强对基坑各侧沉降、变形观测,特别对有地下管线的各边坡要进行重点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