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

传播学

选择题
1.美国爱哈特把传播媒介分成三类:机器媒介、示现、再现。

2.传播符号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可认知性、继承性、可创造性。

3.大众传播的提出者:施拉姆。

4.最早提出守门人和守门新闻概念的是:勒温。

5.拉斯韦尔的五大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商品性、文化性。

7.沉默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那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8.金属活字印刷术的提出者:约翰.古登堡
9.传播的特点: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互动性。

10.受众的权利: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11.霍弗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控制实验法;发现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因素。

12.麦克鲁汉的中心论点是:媒介决定论13.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14.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实体性、中介行、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

15.人际传播的定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式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道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自立性和非强制性,是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人际传播的覆盖面有限。

16.传播模式的典范: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互动传播模式。

简答题
1 大众传媒中守门人的功能。

a检查功能。

b加工功能。

c评价功能。

d导向功能。

e桥梁功能。

2 如何正确对待反馈。

a注意吸纳多数受众的反馈意见。

b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

c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

d注意征求同行、同业的反馈意见。

e注意疏导庸俗需求,引避不良倾向。

3 从哪些方面去适应和引导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动机?a强度。

b深度。

c亮度。

d广度。

4 符号与信号的区别与联系:信号和符号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域,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

信号是“操作者”;而符号则是“指称者”。

信号即使在被这样理解和运用时,也仍然有着某种物理的或实体性的存在;而符号则仅有功能性的价值,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5 议程设置论: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特点:1、“议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用”的机构。

名词解释
1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

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需要经过这些人员的过滤和筛选,才能通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2 刻板印象:也叫“定性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物稳定不变的看法。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3 两级传播: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

前者作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信息传达的过程,后者作为第二阶段,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4 知识鸿沟:新闻媒介总是系统性地向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社会地位的人又总是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更好地信息,久而久之,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差异会日益增长,即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会变得越来越宽。

5 媒介环境:指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传者、受者及广告商等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媒介环境是特指某一地区内,它所拥有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概况,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

6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分析题
1.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信息污染的表现: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

如何预防信息污染:1)坚持“绿色”原则,即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2)坚持多样原则,即允许多种信息并存,对人类来说,信息多样化就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3)坚持平衡原则,即既不要造成信息富集、信息超载,也不要形成信息盆地、信息饥渴;4)坚持循环原则,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环,加强文化活力;5)坚持“扎根”原则,即在“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

当然,从宏观层面上说,此事应由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从中宏层面上讲,应由媒介加强自律,制定出一些防范信息污染的公约和守则;从微观角度来说,则需要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传播文本的质量加强审查,对不同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发布者的声誉、能力等因素加强鉴别。

2.信息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信息侵略的表现:思想的征服、文化的征服、语言的剥夺。

实施信息侵略的一方往往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实力和传播优势,有预谋地引诱或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信息侵略的表现形式:在当代社会,信息侵略必须借助于强大的传播网络、先进的传播科技、庞大的采编队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信息优势,没有这些优势,就无法形成一种压倒性的不可阻挡的信息洪流或“传播顺差”。

如何预防信息侵略:要构筑抵御信息侵略的“万里长城”。

1)要健全和强化大众化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2)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既不要把外来文化的渣滓当精华来吸收,也不要把外来文化的进化当糟粕来拒绝;3)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觉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4)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5)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