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石油管线的由来、发展

中俄石油管线的由来、发展

展中俄原油管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协 议》,双方根据此协议于1999年12月完成了预
可行性研究。

回 顾 中 俄 石 油 管 线 风 波

2000年7月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 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继续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 协定》。中俄原油管道项目被列为合作内容之一。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经过谈 判,就原油管道走向,向中国供油数量、原油购 销承诺方式和原油价格公式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前期工作。
回 顾 中 俄 石 油 管 线 风 波

1996年4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代表团访华期间, 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 斯联邦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 议》,正式确定中俄原油管道项目。

1999年2月,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尤科斯石
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开

2003年2月7日,在俄联邦能源部召开的会议上,俄罗斯 能源部部长尤素福夫和与会的俄大石油公司、石油管道 运输公司的代表提出“二并一”的折衷方案:将“安大 线”和“安纳线”两条线合并一条线路,在安加尔斯克 -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其中到 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

第一,中俄合作中的美日因素 美国希望控制和获得俄的石油 “9.11”后,美俄加强了能源合作。近两年,俄 美多次进行能源会谈。 2002年5月,在俄美高峰会议上,美国表示对俄罗 斯石油感兴趣,决定向俄东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 岸投资; 同年10月初,俄美能源部长峰会决定,继续投资 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油气田;在摩尔曼斯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口阿曼的石油减少

中俄友好合作会降低美国的影响。 日本有关专家分析,日本政府表示对“安纳”管线投资, 首先考虑的是战略,即“要在中国影响日益扩大的东北 亚地区确保日本的地位”。 2000年2月,日本在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的公开合作 竞标中败下阵来,2003年5月,伊朗迫于政治压力,又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全部完工后,年输油量3000 万吨,不仅俄西伯利
亚的探明石油储量有基础,进口石油的中国市场 需求也有保证。中方还要以法律形式承诺,连续
20 年进口俄石油。因此,管线成本可按期收回,
管线收入也能得到长期而稳定的保证。而且,中 国的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市场前景广阔。

实施“安纳”管线还很不现实。首先,俄东西伯 利亚探明的石油储量不足。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 高层经理就明确表示,“安纳”管线只有潜在的 石油出口市场,日韩美对俄石油的需求量还没有 现实的保证。而且,目前项目既无“具体建设计 划”,又未征询日本商社意见,远谈不到实施。

尽快建立能够协调全局的中国能源管理协调机构,制定 中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这是顺利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 能源合作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
中 国 今 后 的 对 策

由于能源合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中俄双方又都处于转轨
时期,国际环境、社会经济形式、内外政策、管理体制、 法律法规,乃至思想意识都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加强 对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对增进互相了解和推进项目的 实施十分重要。仅仅依靠有关公司对合作项目进行调查 研究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全面地跟 踪研究,以此作为双方谈判和决策的依据和参考。

意见,并在江泽民主席和俄罗斯卡西亚诺夫总理
会谈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 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 原则协议》。

2001年8月中国政府批准了中方的原油管道项目建
议书。
回 顾 中 俄 石 油 管 线 风 波

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时,双方签署了《中 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 协议》。双方计划于 2003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

俄方认为,中国一些人看不起俄罗斯公司,“三峡”、 “外高桥”等项目竞标失败就是例证;俄方希望与中方 开展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方有关公司却表示,开发 中亚能源不需要中俄合作。这些均使俄罗斯人的心理收 到伤害。

第三,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双方各自存在问题 俄罗斯方面 投资环境有问题,法律不完善,《产品分成法》问题尚 未最终解决,特别是税法和《产品分成法》有矛盾,新 法能否起作业,令投资者存有疑虑。 俄方公司在中方进行项目谈判前,公司之间,公司与总 统和政府之间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签署“可行性研究总 协议”以后又出变故和风波,尽管不代表俄总统和政府 决定,但是,使中方内心的不信任的阴影放大了,对本 已脆弱的中俄经贸合作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俄罗斯有关机构和公司,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和内 部机制变化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不够了解和理解,更不 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开拓;对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一些问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题心存疑虑和怨气,在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变成激烈言
辞和行动。

俄罗斯社会“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深远,一遇风吹草动, 便掀起波澜。不少人对中俄合作有一种错误看法:认为 中国对俄罗斯的需要远远大于俄对中国的需要,必要时, 给中国点儿颜色瞧瞧,俄罗斯不会有什么损失。殊不知, 这些过激行动和言论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感情,成为中 俄经贸合作正常发展的障碍。

取消了日本在石油合作方面的有限谈判权,在扩展原油
进口渠道多元化方面屡屡碰壁的日本,几乎把俄罗斯看 作是它近乎唯一的目标,获得西伯利亚石油对日本能源 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二,“安大”和“安纳”管线的利弊分析 在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目前“安大”比 “安纳”方案更有优势,对双方都有利。与“安 纳”管线相比,“安大”管线短得多,费用低得 多,费用低得多,资金筹措也有保障。前者造价 17 亿美元,后者造价近 50 亿美元。“安大”管线

由于体制原因,中国有关公司缺乏发展中俄能源合作的 长远观点,俄方认为,中方虽早与俄罗斯人接触,但不 了解俄罗斯人的心理和俄罗斯形势的变化,缺乏应有的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灵活性。在中俄能源项目谈判中,中方出席者常常是行
政官员,而美国和其他国家大公司的项目谈判者是企业 家和专家。

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复杂性认识不够 讲成绩多,研究问题不够;出现矛盾找对方责任多,研 究自己的问题不够,认真研究俄方的有关建议少,及时 思考和切实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则不够。

会使中国垄断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石油出口,对俄罗斯
推进亚太能源市场多元化不利。

俄方认为,承担“安大”管线的中国公司思维方式陈旧, 对中俄能源合作态度被动、不够积极,对俄罗斯没有国 家保障的现状也不能适应,对俄法律的变化也持怀疑态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俄油气合作项目的进程。
设计工作并开工建设。

2002年8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写 明“为及时落实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双方国家主管机构 必须加快对项目进行审批,以便批准后根据项目可行性 研究总协议将该项目转入初步设计阶段,双方将为实施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创造条件”。 2002年12月在江泽民主席与来访的普京总统共同签署的 联合声明中宣布:“考虑到能源合作对双方的重大意义, 两国元首认为,保证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管道和天然气 管道合作项目按期实施,并协调落实有前景的能源项目, 对确保油气的长期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国家间利益的纷争, 集团间、公司间利益的纷争在所难免,中俄能源合作也是 如此。特别是,俄罗斯已不同于前苏联。内部的不一致, 公司之间、公司与政府之间意见的不一致性是经常性的,
必然性的。因此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等对中俄石油管
个 人 心 得
线项目提出不同意见不足为怪。安装俄方法律程序,“安 大”管线尚未得到政府和总统批准,还处在“零”阶段, 存在任何变化的可能。俄罗斯的任何国际合作项目在实施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韩国和美国也没明确要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倘
若“安纳”管线的供油量和延续时间达不到管道 设计能力,投资方会造成巨额损失。这是日韩美 等大石油公司必然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支持安纳线的人士的看法

与“安大”管线相比,“安纳”管线设计的年输油量高得多, 利润也大得多,前者为2000万-3000万吨,后者则为5000万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都须进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投资论证和设
计实施论证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论证报告都须经政府 批准,总统签字,此后,方可开工。在项目论证、批准的 三个阶段期间,都有改变或否决项目的可能性。而按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看,既然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俄输油管 道可行性研究总协议》就表明“安大”管线已确定无疑, 因此,在中石油对斯拉夫部分股份参与拍卖权被否决之后, 中国媒体反映俄罗斯“出尔反尔”也实属必然。因此实行 对外贸易应该先了解对方的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中俄能源合作已进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推进的阶段, 要充分利用双方各级会谈的机会增进沟通,解决存在的 实际问题。要提高各级会谈的效率和质量,谈判和沟通
中 国 今 后 的 对 策
要坦诚相见,增加相互理解,在维护各国国家利益的基
础上,相互协商,相互妥协,以取得合作项目的双赢。

推动中俄能源合作机制的创新,促进公司体制改革是中 俄能源合作得以成功的有利条件。创新机制要有利于培 养和提高有关机构和公司领导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专家 的作用。中俄双方有关机构和公司领导人不仅应懂得经 营,还应了解合作伙伴国机制的特点,思维方式,社会 心理等,这是顺利推进合作项目不容忽视的因素。

回 顾 中 俄 石 油 管 线 风 波

2002年12月9日,俄罗斯《消息报》发表了题为
《石油另辟他径——东西伯利亚最大输油管线可
能改变》的文章,就是指放弃中俄石油管道方案, 改修绕过中国、完全在俄罗斯境内铺设到太平洋 出海口的新线路,即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港口 纳霍德卡的“安纳线”石油管道。
相关主题